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所謂有效教學,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那么,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教學從哪開始呢?實踐證明,關注整體性預設是有效教學的起點。
一、關注整體性預設的意義
1.小學數學知識本身就是要逐步在學生頭腦里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數學知識整體結構,若干個知識點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并向前發展
就說“數的認識”教學吧,從一年級建立10以內數的概念起,每擴大一次數的認識范圍都是以舊概念的認識作為基礎去建立新概念,使學生逐步認識相鄰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數位、位數等相關概念,進而對數的認識逐步深化,獲得普遍規律的深刻認識。
2.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更是一個整體發展的過程
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易掌握具體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知識,隨著年齡的變化,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能區分知識的本質和非本質屬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運用概念、判斷、推理進行思考。正是源于學生這樣的認知心理,知識點的安排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直觀到抽象、由此及彼、有層次地安排,以便學生逐步認識、積累和掌握相應的知識內容。
二、整體性預設實施中要關注的問題
整體性預設實施中要關注教材的整體把握和學生的整體估計兩方面。
1.整體預設教材是有效教學的奠基石
教材是落實課程標準,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鉆研教材時,若能用整體的目光把握教材,了解單元內容的安排層次與結構,把握其中所提供的數學活動的整體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生活動的科學內涵,進行整體的預設,將會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游刃有余。在《分與合》的單元教學預設中,我通過對整冊教材進行初步的了解,明確本單元是建立在認識10以內數的基礎上的,更是以后學習和理解10以內加、減法含義的重要保證,起著承上啟下的特殊作用。精讀本單元,又領會到其中主要體現“分與合的數學思想”與“從無序到有序的操作,最終達到有序操作、思考的數學理念”。正是明確了教材的系統安排意圖,我對整個單元的課堂教學進行整體性預設,將重難點融匯于每一課時中,才能在實踐教學中游刃有余地引領學生成功完成單元訓練目標。
2.整體估計學生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
誠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精辟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是的,估計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分析他們未知的,用全面、整體的觀點預設學生更是有效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生長點,恰當處理教材,通過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將通過觀察、操作、歸納、交流、反思等一系列的活動,達到“撥開云霧見明月”的豁然開朗境界。例如,《分與合》的單元教學中提出“學會有序操作、思考”的目標,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存在困難,但學生在生活中分玩具、分食物等經驗將是本單元學習的起點,進行無序的操作理解“分的數學思想”是學生可以承擔的,正是鑒于這樣的起點估計,在第一層次“2~5的分與合”教學預設中,我設計讓學生在喜歡的操作中初步認識分與合的含義,交流自己的學習經驗。隨著第二層次“6、7的分與合”教學趨于復雜,教師有意讓學生感知重復交流與記憶困難的矛盾中激發“怎樣分不亂七八糟呢”的思考,順理成章地提出“有序分”的思想,引領學生嘗試有序操作與思考,并體會有序操作利于記憶的優勢。最后層次性的學習學生對“有序操作、有序思考”得心應手多了。可見,整體估計學生的知識起點確實是影響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進行充分的預設,找準教學起點,將幫助學生更上一層樓,輕松獲得提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英.有效:源于對學生的充分估計,2010—07.
[2]林翠麗.精心預設:讓數學課堂生成更精彩.小學數學教育,2009(10).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卜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