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多功能的基礎性學科。它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語文可以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道德覺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挖掘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一、感情朗讀悟美德
通過教師的配樂朗讀,讓學生感悟到家的溫馨、和諧。再指導學生以輕松、愉快的感情基調和平穩、溫和、親切的語氣來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悟出家人之間的真摯情感,從而受到熏陶感染,體悟尊老愛幼的美德。
二、整體感知解美德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想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學生以四人為一組,進行了分析,共同探討,找到了答案。“文中‘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體現了‘孝敬父母’的美德。”“中年人的責任重大,上有老,下有小。”我說:“是的,中年人真的不容易,他們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小孩。所以,我們更要孝敬我們的父母。”
三、聯系實際踐美德
只在思想上認識是不夠的,于是我又說:“同學們,思想上懂得了尊老愛幼,孝敬父母,那怎樣去踐行呢?”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的說:“幫媽媽洗頭、洗腳、洗衣服!”有的說:“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有的說:“長大掙錢,給父母買樓房住,讓他們天天無憂無慮的。”我說:“同學們真懂事。好,現在設想一下:晚飯后,全家人一起在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手中,你該怎么辦?”有的學生說:“我自己看動畫片。”有的說:“讓爸爸媽媽看新聞。”還有的說:“都不好,應該先讓爺爺奶奶看戲曲。”對于學生的各種做法,我說:“同學們,當出現類似情況,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照顧老人,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一直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四、形成報告寫美德
最后,我留了一份作業,讓學生觀察、收集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故事,最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寫一篇作文,即形成報告,開展作文評比。
以上就是我在教學《散步》一課時所設計的四個環節,對學生進行了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的滲透與教育。
可見,德育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滲透是能夠使學生順理成章地接受的。所以,我們在設計教學時必須重視語文的德育滲透,并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滲透的方法,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真的希望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都能根植在孩子們的心中,并能生根發芽,長成茂密的參天大樹,并且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作者單位 吉林省梅河口市牛心頂鎮野豬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