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為本”的思想也正受到教育界普遍而熱烈的關注。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凸現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情感功能、展望學生生存需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人文性;主體;情感
課堂教學是學生生命活動的過程。生命主體在壓抑的課堂環境中,反復進行著接受與模仿的機械訓練,在極大程度上剝奪了學生這一生命主體充分展現生命活動的主動權。
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每一個學生都有豐富的知識體驗和生活積累,每一個學生都會有各自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應創設適當的情境,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導每位學生根據各自的認識背景,進行大膽的猜想,從而體現新課程的“面向全體”,這是小學生課堂生命活動質量的重要前提。
由于智力發展水平及個性特征的不同,認識主體對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顯差異,由此所建構的認知結構必然是多元化的、個性化的和不盡完善的。作為一名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評價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深度、有難度的問題一經提出,要延遲評價,引導探索,如果過早做出評價,就會扼殺學生創新的機會,達不到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創新意識的目的。
如一根鐵絲圍成了長7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如果用這根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它的邊長是多少?
多數學生按常規思路解答:(7+5)×2÷4=6(cm),這時,我并不急于總結,而是鼓勵學生再想想,這樣的“懸念”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促使他們去探索,先后又得出如下解法:(7—5)×2+5=6(cm),7—(7—5)÷2=6(cm),(7+5)÷2=6(cm),這樣,就能使他們養成勤于思考、樂于探索的好習慣,也能使學生創造性的潛能得到發揮,極大地激發學生創新的精神。
表面上看,教師只是創設了一個民主的學習氛圍,并由此展開不同程度的分層探究,而從實質上分析,這正好符合了尊重差異、尊重生命的人本主義思想,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是學生生命活動的過程”這一現代教育理念。
二、凸現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動手做,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動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力求凸現學生生命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他們經歷知識的發現、問題的思考、規律的尋找、結論的概括、疑難的質問乃至知識結構的構建過程。
如,《可能性》教學片段:
師:老師想和你們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體驗一下可能性存在的幾種情況。請小組長找出你們的乒乓球來,喂桌面的“小貓咪”吃進3個黃球和3個白球,喂完后搖一搖。
師:請小朋友們把手輕輕地放到太陽穴上,閉上眼睛想想:假如從你們的“小貓咪”任意摸一個球,猜猜可能摸到什么球?
(讓學生把猜想的結果在小組內交流、反饋。)
生1:有可能摸到黃球,也有可能摸到白球。
生2:黃、白球都有可能摸到。
師:和你們想的一樣嗎?請小朋友們每人摸2次,摸完后記住一定要搖一搖“小貓咪”,開始吧。
上述片段的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模式,同時也讓師生和生生之間得到充分的交流和互動,為每個學生創造了參與學習的環境和成功的機會,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在真正自主的探究學習中進行了一次主動而充分的課堂生命活動。
三、調動學生情感功能
教學是一種特殊的情、知相伴的過程,情感是學生智力發展的內驅力。數學課程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學習數學的過程應當成為積極的、愉快的和富有想象的過程。
教師可利用情感的遷移功能,引導學生的情感遷移到數學教學的內容上來。在這一點上,最可行的方法是抓住與數學教學內容相關的日常知識。枯燥乏味的數字、符號、公式、法則、圖形與現實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求知的情感,培養他們的應用意識,促使其產生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
四、展望學生生存需求
學習為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已成為當前極為推崇的教育理念。小學數學教學應注意展望學生生命的生存需求,把培養學生的生存技能作為課堂教學的永恒追求。鑒于這樣的認識,數學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發現、選擇批判、交流合作等一系列與之生存息息相關的素質,為學生終身的主動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課堂教學是學生生命活動的過程,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憑借其巨大的內在潛力,主動探索,積極研究,課堂教學這一生命活動也因此變得充滿生氣,我們會從每一個學生身上看到越來越多的陽光和自信。
(作者單位 江蘇省靖江市西來鎮土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