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蒙斯特裝甲博物館位于有“裝甲兵的母親城”之稱的蒙斯特市,收藏了許多大名鼎鼎的武器裝備,在世界軍事博物館里也是名列前茅。
德國“蒙斯特裝甲博物館”的英文全稱是“DeutschesPanzermuseum Munster”,位于德國下薩克森的德國蒙斯特市,該市位于漢堡和漢諾威之間。
蒙斯特市地處廣袤的北德平原腹地,屬下薩克森州。要知道,在東西方冷戰時期,這里曾是華約和北約兩大對立集團設想的“坦克大會戰”的主戰場。所以在這個預設戰場,北約曾經大量駐扎軍隊,由于駐守軍隊人數眾多,因此該地有“軍營城市”之稱。
冷戰結束后的今天,該市仍有軍人近5500名,其中文職人員近2000人。城市總面積為19.3平方公里,而軍隊占地達13平方公里以上。除德國蒙斯特裝甲兵學院外,該市還駐有第9裝甲教導旅、防護技術研究所和演練場管理處等眾多的軍事單位。所以在德國,蒙斯特市和“裝甲兵”這一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德國軍人常親切地將這座城市稱作是德“裝甲兵的母親城”,而著名的德國裝甲兵學院就是這座“母親城”的主要支撐。
_直以來就對軍事歷史很感興趣,特別是對二戰歷史非常著迷,非常喜歡閱讀有關二戰的各類書籍,而德國的蒙斯特裝甲車輛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大名鼎鼎的武器裝備,在世界軍事博物館里也是名列前茅的,所以我這次到德國,其中一個重要日程就是去參觀這家著名的博物館,有些朝圣的感覺。
25號一早我從德國漢堡啟程,經過2個小時的旅程,終于到達蒙斯特這個小城。小城的火車站簡單出奇,居然就只有兩個站臺,甚至連售票處也是由一個小小的咖啡店兼顧。下了火車,我居然—下子找不到北了,于是不得不硬著頭皮找咖啡店老板娘請教,胖乎乎的老板娘非常客氣,從店里走出來,比劃給我指路,結果她是10%英文+90%德文。我一句都聽不懂,半句都不明白,看到我直晃腦袋,把老板娘急得。還好,旁邊一德國女孩英語不錯,過來幾句就解釋清楚了。
于是我順著她指引的方向,邊走邊問,小鎮的人們都很友善,大約20分鐘,終于走到了博物館門口??戳艘幌虏┪镳^的介紹,原來博物館是德國裝甲兵學院的附屬機構,建立于1983年,展覽面積9000平方米,四個室內展廳,一個室外展區。每年3月到11月開放,每周二到周日開門,成人票價5歐元。如果有學生證,門票則是對折。
博物館的門面相當簡潔。走進博物館,整個博物館靜到可怕,除了我之外,只有幾個來休假的德國裝甲兵。他們都是清一色迷彩服,擦得錚亮的皮靴,背著背囊,顯得相當精神(呵呵,明顯感覺到德國軍隊的素質相當不賴)。除此之外,滿眼便全是裝甲車輛了。進入展館后,首先躍入眼簾的是1917~1933年戰車發展的歷史畫卷,里面圖文并茂地講述了這時期坦克的發展情況。再往展廳走,眾多的鋼鐵巨獸又一次讓我迷失了方向,都讓我不知道先看那個好了。
轉了很久才發現,室內的陳列,整個中央大廳內都是二戰的裝備,然后往里的長廊才是現代化的裝備,左邊是蘇制裝備,右邊是西方的裝備。而且就裝備排列上來講,基本是按照國別,然后再按時間順序進行排列的。博物館的邊邊角角都是各式各樣的小型武器以及一些我都叫NAz名的小裝備。由于德國一向是戰車研制生產大國,該館又設在德國本土,所以館內的德制裝備異常多。從一戰到二戰再到冷戰后的今天,簡直就是一部德國戰車發展史。
從展品上講,整個大廳基本就是一個二戰裝甲武器的陳列,從館大廳的一戰一輛AV71坦克以及戰地情景開始,一直陳列到“虎王”坦克,凡是有點名的二戰德制戰車與裝備,都可以在這里看到。當然,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二戰的德國坦克了,無論是二戰德軍前期作為主力使用的3號、4號坦克,或是后期主力的“豹”式坦克,甚至是大名鼎鼎的“虎”式與“虎王”,都威風凜凜地展示在我的面前,以前無數次地從書籍、影視中看到的這些裝備,活生生出現在面前,那種感覺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如果要表達,也只能用“超級震撼”來表達。除了坦克,諸如體形巨大的“突擊虎”式突擊火炮、號稱坦克殺手的88毫米高炮、以及“獵豹”坦克殲擊車、BM挎斗摩托車等當年二戰德軍的裝備都精心放置在坦克的周圍,讓我大飽眼福。而且在每輛戰車的旁邊都有詳細的介紹與說明,甚至有許多該車的配備實物,諸如炮彈等一一都陳列在旁邊。
“虎王”展車1944年7月由位于Kassel的亨舍爾公司制造下線,被投入法國前線的第一重裝甲營101(Warren SS),1944年9月被美軍繳獲并送回美國。在1960年12月送回給了蒙斯特的第二裝甲兵學校,然后又被送到了這里進行公開展示。
更讓我覺得吃驚是,這些武器被保養得非常好,在近距離內,甚至許多武器上連灰塵都沒有,可見保養人員的用心。而且一開始我以為這些二戰裝備都是仿制的,但仔細看下來,確信這些裝備都應該是真品,基本上每件裝甲武器上都有不少被擊中的痕跡,甚至有裝甲車輛被擊穿的創傷都還在。那些中彈的部位,如同一個個無言的傷口,向來參觀的人們講述著過去殘酷的戰斗。
另外,我看到了在一面墻壁上,掛著一張巨大的德國陸軍裝甲兵部隊番號圖案,而且我發現在博物館中,全部都是德國陸軍的介紹,對于在紐倫堡審判中被判決為犯罪組織的德國納粹黨衛軍歷史資料,作了非常謹慎的處理,根本不作介紹。這一點也顯示出當今德國社會對二戰的深刻懺悔,如果不了解歷史,你根本不會知道黨衛軍裝甲兵在二戰中的赫赫戰史。
在館內我還發現,不僅僅是大型裝甲武器,還有許多輕兵器和后勤裝備環列四周。其中包括古德里安在法國時期穿著的將軍服,隆美爾在非洲的軍服和生活用品,甚至還有隆美爾自殺后的石膏面模等等不一而足。許多著名的輕武器,也按國別陳列著,包括一挺二戰時期德制MG-42通用機槍,介紹說明上寫著:該機槍在諾曼底戰役中,射殺了超過1千名登陸的盟軍士兵??吹竭@里,我心頭一沉,和平真的來之不易!!!博物館將一個展廳的一半用于輕武器展示,這并非裝甲博物館的主題和長項,數量不多,不過展品的分類布置和說明還是很到位的。
在館內,除去齊全的德制武器外,美制武器與蘇/俄制武器也相當齊全。在館內的長廊右側,全部是美制裝甲武器,這些都是冷戰期間,美國軍援德國的裝備,包括“謝爾曼”式坦克、M48、M60等。
而蘇/俄制裝備則對應地陳列在長廊左側。包括BMp-1/2型步兵戰車、T-54/55/T72等裝甲車輛。這些裝備原為東德陸軍所擁有,兩德統一后,其中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車輛就被安排到了這里,供人參觀。
博物館內有一個音像室,滾動播放一些裝甲車輛的片子,可以練練德語聽力。還有一個微型小賣部,里面賣咖啡、書籍、紀念品什么的。
步出展館,館外也是戰車林立,基本上所有的戰車火炮都是怒對前方,如果不是在戰車的前面有塊德英雙語的解釋牌子的話,如同讓人置身于戰場一般。參觀下來,場外的戰車基本都是冷戰期間的裝備,美式、西德、蘇制、英國的等等。而且該博物館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場外的戰車都可以隨意進去參觀。我試著鉆進一輛M-60坦克中,外面看這輛人高馬大的坦克有近一層半樓那么高,結果里面非常狹小。以我亞洲人的體形轉動都非常困難,一個不小心,頭硬生生地就撞到設備上好幾次,歐洲白種人的龐大體型就更可想而知了。所以當個坦克兵可不是坐在電腦前玩坦克大戰那么容易。
美制坦克都如此,蘇制坦克就更不用說了,我十二萬分小心的鉆進一輛T-55坦克里,果不其然,如果說M 60里面人還可以轉動一下,T-55里面連轉動的機會都不給你。略略伸一下手,都會碰到設備。而且坦克里面那股重重的機油味道真是讓人受不了,還特別悶熱。試想一下,我進去的時候,坦克各艙門還是開著的,如果在作戰時,全封閉的情況下,真是活受罪啊!試想那些在中東烈日下的坦克兵們,不服不行啊。當我從戰車中出來,頭上已微微有些汗了,呼吸到外面新鮮的空氣,遙想到戰爭中的那些坦克兵是多么的不易,“和平”二字在我心里的份量又重了許多。
三個半小時參觀下來,雖然展品的數量和種類比不上阿伯丁或庫賓卡,不過展品的維護保養狀況都相當的好,特別是展品的修復。這不僅僅是依靠裝甲兵學校這樣的軍方機構,社會力量一一企業、學界、個人的參與也都很重要。吸收利用好社會資源,不但可以節約經費,還能夠增強公眾的參與感,擴大影響力,這是值得國內同類機構借鑒的,事實上裝甲博物館的官網就是由志愿者管理維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