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際軍控與裁軍領域有進展也有阻礙,主要國家在軍控與裁軍領域有合作也有斗爭。
2011年,主要國家在軍控與裁軍領域有合作也有斗爭。《美俄關于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措施的條約》(簡稱新START條約)正式生效后兩國分別落實削減,網絡軍控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新熱點,常規軍控繼續保持穩定發展。但另一方面,國際多邊核軍控進程僵局依然,美俄反導之爭日趨激烈,大國在外空軍控領域話語權的斗爭加劇,國際防擴散形勢依舊嚴峻。
核裁軍領域失去深度裁減動力
2011年,美俄分別批準了新START條約,并開始履約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但美俄進一步核裁軍困難重重;國際多邊核軍控進程停滯不前,未來核軍控與裁軍任重道遠。
美俄有條件批準新START條約
2011年2月5日,美俄交換新條約的批準文件,標志著美俄新START條約正式生效。但是美俄在批準新條約的同時都通過了一系列附加條件。美參議院通過的附加決議主要規定了美國將繼續推進歐洲導彈防御系統部署,加快核武器綜合體及核運載工具的現代化,以及盡快與俄就確保戰術核武器安全和削減戰術核武器數量的問題展開談判。而俄國家杜馬則通過了一份修正意見和兩份聲明,更加詳細地規定了俄退出條約的條件,包括美違反新條約、美單方面部署威脅到俄國家安全的導彈防御系統,以及美未經兩國聯合委員會批準改裝戰略非核武器系統等;還明確規定為維持俄戰略核威懾能力,俄有權試驗、生產和部署新型進攻性武器,且不會向美方提供新型戰略導彈的信息。由此可見,美俄雙方的戰略互信程度仍然有限,兩國在保持各自核威懾有效性、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等根本問題上很難妥協。
美俄開始履約并交換裁減數據
新START條約生效7個月后,美國國務院網站于10月25日公布了美俄雙方戰略進攻性武器的最新數據。美國削減了10枚部署的戰略核彈頭、60件部署的戰略運載工具和2l件非部署的戰略運載工具;俄羅斯削減了5件部署的戰略運載工具,增加了29枚部署的戰略核彈頭和11件非部署的戰略運載工具。就履約情況而言,美國的削減力度較大,俄羅斯由于部署的彈頭總數在2月份已經低于新條約規定的上限,因此,俄可以在削減老舊核武器的同時,增加部署新型的洲際彈道導彈。應當看到,由于新START條約改變了原來的計數規則,減少了對彈頭的計數,使得實質削減的數量要比宣傳的少得多;此外,新START條約沒有要求在“卸載”彈頭后銷毀分導平臺,為雙方保留了相當的“上載”潛力。因此,即便到2017年新START條約完成后,美俄依然能夠保持強大的核威懾力量,雙方的核戰略、核政策不會因此而發生根本性變化。
進一步核裁減談判啟動困難
2011年,美俄在進一步核裁軍談判方面止步不前。新START條約簽署后,美俄均公開表示會考慮進一步談判一項新的核裁軍條約。2011年初,美國高層多次表示希望與俄羅斯就削減戰術核武器問題進行談判,但俄方表示談判時機尚不成熟。截至目前為止,新一輪雙邊核裁軍條約談判仍未啟動。值得注意的是,美俄基于自身國家安全利益,對下一輪談判都提出了條件,如俄提出要將導彈防御、外空武器、遠程精確打擊力量納入談判范圍,而美在去年出臺的《核態勢審議》報告中明確提出下一步的核裁軍必須在加強威懾和保持戰略穩定、完善核基礎設施并完成庫存管理計劃等前提條件下進行。由于美俄在戰術核武器、導彈防御、遠程精確打擊等問題上都有著難以妥協的戰略安全訴求,雙方開展進一步核裁軍談判困難重重。
與此同時,國際多邊核軍控進程也停滯不前。奧巴馬政府曾將推動國會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作為其軍控工作的一部分,美國也曾于5月10日表示,奧巴馬政府將開展行動爭取參議院批準CTBT。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跡象表明美國參眾兩院會通過該條約。此外,美國對“禁止生產核武器用裂變材料條約”(FMCT,簡稱“禁產條約”)談判問題的態度由積極轉消極。美國曾表示其在裁軍談判會議(簡稱“裁談會”)追求的重點目標是談判“禁產條約”,8月30日還同中、俄、英、法四國在日內瓦就如何推動裁談會盡快啟動“禁產條約”談判問題舉行過磋商。但是,由于巴基斯坦對美印核合作的擔憂,對談判該條約持拒絕態度。事實上,只要美國繼續同印度開展核合作進程,阻礙推進“禁產條約”的壁壘將難以打破。
美俄反導之爭呈現升級態勢
繼北約在里斯本峰會上正式邀請俄羅斯參與其反導計劃之后,雙方于201 1年6月8日和7月4日兩次召開會議協商反導合作問題,但均未能達成協議,美俄在該問題上的爭執反而愈演愈烈,陷入僵局。
俄與北約反導合作陷入僵局
造成俄與北約反導之爭的主要根源是雙方對反導合作的思路與動機南轅北轍。北約的構想是在各自獨立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即:各搞各的反導系統,互不隸屬,雙方只在導彈預警共享、聯合反導演習、威脅評估方面進行合作。但俄羅斯(左圖)2010ff2N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簽署《美俄關于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措施的條約》(簡稱新START條約)。(右圖)發射井內的美國“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的構想是單一體系上的全過程合作,即:平等參與,全程合作,建立統一的歐洲反導系統,并由俄羅斯分擔東歐和北歐導彈防御任務。雙方在合作原則、合作前提和合作范圍等問題上有著根本性的差別。鑒于這種情況,俄羅斯退而求其次,要求美國就北約反導體系不針對俄羅斯做出有法律約束力的承諾。11月16日,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表示美愿意向俄提供政治保證,但俄羅斯回應“政治保證還不夠,俄需要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證”。雙方在此問題上的爭議基本陷入僵局。
美國加緊在歐洲的反導部署
2011年,美國在歐洲的反導部署明顯提速。3月7日,美國在地中海部署一艘裝備“宙斯盾”系統的巡洋艦,這是奧巴馬政府自2009年9月宣布實施“分階段適應性”歐洲導彈防御計劃以來采取的第一步實質性舉措。9月13日,美國與羅馬尼亞簽署反導協議,美國將于2015年前在羅馬尼亞境內靠近保加利亞的德維塞盧空軍基地部署“標準”3型攔截彈。9月15日,美國與波蘭簽署反導協議,美國將于2018年前在波蘭北部毗鄰波羅的海的瑞茲科沃基地部署24枚“標準”3型攔截彈。9月中旬,美國與土耳其簽署備忘錄,在土耳其境內東南部部署北約導彈防御系統的預警雷達系統。10月5日,美國和西班牙達成協議,美國將在西班牙部署4艘“宙斯盾”驅逐艦,作為北約導彈防御系統的一部分。一方面俄與北約反導合作談不下去、毫無進展,另一方面美國又加緊在歐洲部署導彈防御系統,這勢必會引起俄羅斯的強烈不滿和反彈。
俄羅斯采取反制措施
針對美國加緊部署歐洲反導系統的舉措,11月23日,俄總統梅德韋杰夫發表特別電視講話,明確表示將對美國、北約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在俄西部與波蘭和立陶宛接壤的加里寧格勒州部署導彈預警雷達系統;俄戰略彈道導彈將安裝針對反導系統的先進突防設備和新的高效戰斗部;在俄西部和南部部署現代化攻擊武器,以確保火力摧毀美反導系統;以及在加里寧格勒部署“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俄還進一步表示,如果情況惡化,俄將退出新START條約,并停止在裁軍和軍備控制領域的行動。11月29日,梅德韋杰夫下令啟用位于加里寧格勒州的新型“沃羅涅日DM”雷達站,將其接入俄導彈襲擊預警系統,并表示這是俄向外界發出的第一個信號,即俄已做好采取對等反制措施的準備。
作為對俄羅斯強硬表態的回應,美國表示絕不改變歐洲反導方案,雙方你來我往的強硬表態和措施使美俄反導之爭愈演愈烈。美俄反導之爭充分顯現出兩國基于自身國家安全利益進行戰略博弈的實質。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看,美國未來會繼續推進反導建設,俄羅斯為確保其安全利益將會采取進一步的反制措施,但對話仍會進行,斗而不破、和而不同將是美俄在反導問題上博弈的總體特征。
外空軍控話語權爭奪激烈
縱觀2011年的相關事件,外空軍控領域沒有實質進展,但各方圍繞外空領域努力爭取規則制定權和話語權的斗爭依然。美國發布《國家安全空間戰略》
2011年2月4日,美國國防部公布了首份《國家安全空間戰略》報告(下稱《報告》)的非保密摘要。《報告》依據奧巴馬政府《國家空間政策》制定,由國防部長和國家情報總監共同簽發,是美國家空間政策的軍事組成部分。報告在評估當前空間環境的基礎上,確立了未來10年美國在軍事航天及空間安全等領域發展建設的主要目標,提出通過多種手段,綜合施策,確保美空間戰略優勢及國家安全。盡管《報告》在措辭上強調“負責任、和平和安全地利用空間”,倡導國際空間合作。但其核心意圖仍是爭奪空間主導權,建立符合美國利益的、由美國主導的“空間新秩序”,最終確保美國的國家安全與空間利益。
各方競相爭奪外空軍控話語權
從維護全球戰略穩定、保障空間安全和防止外空軍備競賽的總目標出發,長期以來,中俄兩國在日內瓦裁談會上就推動“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對外空物體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條約”草案(PPWT)展開實質工作,贏得了多數國家的支持。但美歐等西方國家在質疑PPWT的同時,力推“外空透明與建立信任措施”和“外空活動行為準則”,這些建議回避外空武器化的緊迫危險,片面強調建立空間秩序、改善空間環境和保障空間資產安全。美國在其《國家安全空間戰略》中明確提出美將為“負責任的空間活動建立數據標準、行為模式、透明與信任措施以及行為準則”。歐盟一直在努力推銷其《外空活動行為準則》。上述領域的分歧和斗爭,不僅反映各方關注點的差異,也是各國在外空軍控問題上爭奪話語權的表現。
主要國家繼續發展外空軍事能力
在外空軍控領域面臨僵局的同時,主要國家也在大力推進空間軍事能力的發展。美國在新出臺的《報告》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加大空間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空間態勢感知能力,推進快速響應空間能力和繼續研發空間對抗作戰能力等。2011-年3月5日,美空軍使用“宇宙神5”火箭成功將第二架X-37B軌道驗證飛行器(OTV)送入預定軌道,有媒體分析該飛行器在軌機動性和快速進出空間的能力完全可被視為空天戰斗機的雛形。2011年(截至12月1日),外國發射的軍用或軍民兩用航天器共有22顆,美國9顆、俄羅斯10顆、印度2顆、日本1顆,這些航天器將被應用于偵察、預警、通信與導航等多個領域,在戰略、戰術層面提高了軍用或軍民兩用衛星的能力。可見,各國的外空軍事化進程又推進了一步,未來國際外空軍控形勢將愈加嚴峻。
國際防擴散形勢嚴峻充滿危機
2011年,地區核問題矛盾丑益尖銳,伊朗核問題醞釀新危機,朝鮮半島核問題僵局繼續,利比亞模式受到沖擊。此外,日本福島核事故引起國際社會對核安全問題高度關注。
伊朗核問題醞釀新危機
2011年,伊核爭端愈加復雜化。1月4日,伊朗外交部曾向多國發出邀請,參觀包括布什爾核電站在內的多處核設施。美國認為伊朗此舉無法代替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開展透明合作。1月23日,伊朗與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在伊斯坦布爾舉行的新一輪伊核問題談判以失敗告終。11月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公布了最新的伊朗核問題報告,首次指出有證據表明伊朗曾從事過“有關核武器的專項活動”,包括試制可能與核武器有關的構件及進行相關試驗等。但報告未就伊朗目前是否試圖制造核武器給出明確結論。這一報告引發伊朗的不滿,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則借此推動對伊朗的進一步制裁。英國由于對伊朗實施金融制裁遭到抵制,最終激化為伊朗民眾沖擊英使館的暴力事件,為此歐盟擴大了對伊朗的制裁。俄羅斯則多次發布聲明反對向伊朗實施新的制裁,IAEA也公開表示應該通過對話在機構框架內解決伊朗核問題。
目前來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伊朗在濃縮鈾等關鍵問題上的立場相去甚遠。伊朗已經把捍衛本國利用核能的權利視為國家核心利益,因此未來伊朗仍然難以在核問題上做出讓步。而西方國家擔心伊朗走“日本模式”(即:掌握制造核武器的技術、材料和手段,一旦做出決策便可生產核武器),從而采取步步緊逼的姿態。再加上美國將伊朗視為其推動大中東戰略的主要障礙,未來伊核問題依然很難看到解決的希望,甚至可能出現更加復雜的態勢。
朝鮮半島核問題僵局依舊
2011年,朝核問題形勢仍然復雜敏感,六方會談繼續陷于停滯。10月底,朝鮮和美國曾在日內瓦舉行核會談,希望恢復已暫停的六方會談,會談中,朝鮮提議無條件恢復談判,而美國則要求朝鮮承諾首先停止濃縮鈾的生產為前提,由于雙方在此問題上存在分歧,會談無果而終。11月30日,朝鮮宣布其在鈾濃縮和建造新的核反應堆方面進展快速。雖然朝鮮明確表示該反應堆將被用來發電,但是朝鮮此舉事實上拒絕了美國向其提出的中斷核開發活動的要求。
六方會談是促進朝鮮半島無核化,達到長久和平與穩定的主要平臺。目前的事態再次表明,有關各方仍然嚴重缺乏互信,六方會談將很難在短期內重啟。此外12月17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逝世,朝鮮正處于新舊權力交替的時期,未來朝核問題將走向何方依然未知。
和比亞主動棄核模式受沖擊
2011年2月以來,繼突尼斯和埃及發生騷亂之后,2月16日利比亞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并逐漸演變為內戰。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973號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要求卡扎菲政府軍隊和反政府武裝力量立即停火。3月19日,美、英、法為首的西方國家以落實1973號決議為由,對利比亞發動了名為“奧德賽黎明”的軍事打擊行動;8月22日卡扎菲政權垮臺,利比亞反政府武裝奪取政權;10月20日卡扎菲被執政當局擊斃。
盡管美國聲稱對利比亞采取軍事行動與利比亞是否棄核毫無關聯,但是不難讓人產生聯想:如果利比亞已經擁有核武器,美、英、法還會采取軍事行動嗎?在是否棄核的問題上,卡扎菲政府也曾有過抉擇,但最終選擇了以棄核為代價謀求利比亞的國家安全。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亞宣布“自愿”放棄包括核武器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加入一系列軍控防擴散條約。利比亞的一系列舉措被認為是美國和西方防擴散戰略的勝利,美國更是將利比亞視為模版,極力推崇。八年后,西方推翻主動棄核的卡扎菲政權,很可能使有關國家在發展核武器方面變得更加堅定,地區核擴散問題解決前景將更為黯淡。
核安全問題受到高度關注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多臺機組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此次事故引起了國際社會對核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3月15日,歐盟在布魯塞爾召開緊急協調會議,評估日本核電站形勢,并討論歐盟核能安全與發展問題,會后歐盟對14個成員國的143臺核電機組進行安全檢查。4月14日,第五屆《核安全公約》審查會議在維也納IAEA總部舉行,來自包括日本在內的72個締約國代表出席了會議。6月20日,IAEA召開了為期5天的部長級核安全大會,會議通過部長聲明,建議制定“核安全工作計劃”。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各國在全球框架下協調并完善核安全標準,實現對核安全的全球化管理應該是國際核安全發展的趨勢。在核材料安全方面,2011年5月18日,美國國家核軍工管理局(NNSA)在其發布的《2011年戰略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在4年內使全球易失控核材料處于安全狀態。7月13日,美俄2010年修訂的《钚管理與處置協定》正式生效,根據協定兩國必須分別處置不少于34噸武器級钚。此外,美國還于11月協助哈薩克斯坦完成了一個確保10多噸高濃鈾和3噸武器級钚的長期安全貯存項目。
網絡軍控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新熱點
隨著各國對網絡的依賴日益增加,網絡空間軍事化的不斷發展以及網絡威脅的日益上升,網絡軍控議題也日益成為新話題。
各國對網絡安全的關注度增加
最近幾年,網絡安全事件突出。特別是襲擊伊朗核設施的“震網”病毒,被認為是全球第一種投入實戰的“網絡武器”。各國對網絡安全的關注迅速升溫,一些國家相繼頒布相關戰略文件。如:2011年初德國頒布了《網絡電磁安全戰略》;2月法國發布有關信息系統防御與安全的國家戰略;5月16日,美國公布了《網絡電磁空間國際戰略》;7月14日,美國防部又發布了首份《網絡電磁空間行動戰略》,把網絡空間列為與陸、海、空、太空并列的美軍“行動領域”。此外,許多國家紛紛組建網絡部隊,加強網絡攻防能力建設。美國已經成立了多支網絡部隊專職網絡攻擊和防護任務,如美國國防部的“紅色小組”等;俄羅斯成立特種信息部隊負責信息戰的防護與實施;英國軍情六處組建了一支由數百名計算機精英組成的黑客部隊;此外,韓國、印度、日本、以色列、伊朗等國均開始著手組建網絡部隊。隨著網絡安全問題的突出,國際社會對網絡安全的關注也在增加。2011年6月,“第二屆全球網絡安全峰會”在英國倫敦召開,42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11月,又在倫敦召開了國際網絡大會,來自美、中、俄等6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了會議。此類接觸有助于促進各國就應對網絡安全挑戰達成新共識,推動在網絡信息建設與管理等方面的國際合作。
網絡空間正在醞釀新規則
目前,國際上正在就建立網絡安全行為準則開展試探性工作。2011年2月4日,英國在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大力呼吁加強網絡管制;6月和11月,在倫敦舉辦的兩次國際大會上,英國強力主張建立網絡空間領域的國家行為準則;9月,中俄等四國在第66屆聯大上提出了《信息安全國際行為準則》,倡議禁止實施敵對行為,該準則是目前國際上就信息和網絡安全國際規則提出的首份較全面、系統的文件;美國在新發布的《網絡空間國際戰略》中明確提出了網絡空間行為的十大規則,是新形勢下美國針對網絡空間規則和秩序建立的重要政策宣誓,必須認識到美國關注的重點是營造一個由美國主導的網絡空間國際秩序。
由此可見,網絡軍控的規則正處于形成初期,各方的建議尚比較初步,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原來認為不可能實現的規則將獲得較大的可行性,國際社會對網絡軍控的建議也將越來越具體。
常規軍控繼續保持穩定發展
2011年,《特定常規武器公約》作為處理軍控領域人道主義問題的主要法律框架,活力繼續增強,各附加議定書履約工作穩步推進,公約的普遍性不斷增強,其締約國已增至114個。2011年在公約框架下,經修訂的《地雷議定書》履約工作穩步推進。國際社會實踐全面禁止集束彈藥的努力扎實而有效,11月14日,在《特定常規武器公約》第四次審議會上,美俄提交了一項“集束彈藥公約議定書”草案,要求允許使用1980年1月1日后制造的、失誤率在1%以內的且具有自毀機制的集束彈藥,但是11月25日該草案遭到否決。在傳統機制之外,6月9日,根據奧斯陸《集束彈藥公約》第三項規定(保留、獲取或轉讓集束彈藥或爆炸性子彈藥的締約國需提交一份詳細的報告,說明使用計劃以及彈藥的類型,數量和批號),共有31個締約國提交了首份透明度報告,其中兩個簽署國自愿提交了報告。9月12日至16日,《集束彈藥公約》第二次締約國會議在黎巴嫩貝魯特召開,130個國家和有關國際組織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審議了《集束彈藥公約》的相關事項和《萬象行動計劃》的執行情況,對過去一年該領域工作取得的成果表示首肯,并通過了《2011年貝魯特宣言》,定于2012年4月16日至19日召開非正式會議,以及2012年9月10日至14日在挪威奧斯陸舉行第三次締約國會議。
總之,2011年國際軍控與裁軍領域有進展也有阻礙,展望2012年,未來核裁軍將如何深入,美俄反導之爭將走向何方,外空軍控話語權之爭何去何從,地區核問題如何化解,網絡軍控是否能出臺新規則,國際防擴散和核安全機制如何深化。相關形勢的發展須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