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課程改革以來,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針對小學數學教學實際,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進行積極的嘗試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新課改;有效性
數學作為小學的一門基礎課程,數學教師要堅持新課標的基本精神,不斷深化研究數學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全面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一、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可以先讓學生準備一盒橡皮泥,在盒子的底部弄一個小孔,然后找一塊長方體的木塊,從上往下擠壓橡皮泥,結果從盒子底部的小孔中擠出一些橡皮泥,此時,教師提出問題:“據這一現象,你們想到了什么?”學生通過討論,總結道:木塊占據了橡皮泥的空間。
二、善于抓住時機,誘導學生質疑
前蘇聯著名學者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教師沒有讓學生產生高昂的情緒和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讓學生產生冷漠態度,而沒有觸動感情的腦力勞動也會令他們感到疲憊。”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有利時機,調動學生質疑的積極性,誘導他們多角度、多層面地提出多種問題。當問題提出后,就可以引導他們自己開動腦筋,獨立思考,或者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解決實際問題。
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誘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讓他們在獨立思考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凡是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探索獲取的知識,教師就不要給予提示和啟發;凡是學生能夠通過自主閱讀而掌握的,教師就不要講解。只有真正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才能真正激發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新。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需要學生動手測量圓的周長,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我們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可以用尺子量出它們的周長,但是圓形是一條密閉的曲線,我們應怎樣測量呢?當你們用尺子或繩子來測量圓形周長時,有幾種測量方法?”學生紛紛開始動手實踐,課堂氛圍變得非常活躍。之后,學生紛紛描述自己的實驗結果,作為數學教師,要在肯定學生探究思維的基礎上,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并指出:“利用繩測法和滾動法測量圓周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能否找到一種普遍方法呢?”然后利用多媒體演示:屏幕上出現了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形,以及它們在圍繞同一點旋轉之后留下的痕跡。再提出問題:“通過屏幕演示,你們觀察到圓周長的長短與哪個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系?”然后再引導學生實踐,最終得出結論:圓周長是圓直徑的π倍。由此可見,通過學生自主討論、研究、觀察、思考,最終得出相應的結論,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四、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評價的改革。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1.客觀積極的評價
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積極客觀的鼓勵比嚴厲的斥責更能激勵學生進步。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正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使學生在辛苦的勞動過后,體驗成功的甘甜,使其心理更加滿足,精神更加愉悅。
2.注重過程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做出適當的評價,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向預期的目標靠近,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比如,建立班級的“數學口袋”,安放在教室一角,每個表現突出的學生都可以獲得一張積分卡并放進數學口袋里,正確積極地回答問題的學生,就可以獲得一張5分的積分卡,即便答案不正確但學習態度值得肯定的學生,也可以獲得一張3分的積分卡,教師可以利用積分卡進行階段性的評價,最后結合期末考試成績給予最終評價。
3.評價主體多元化
現代教育的評價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評價主體,與學生的學習過程有關的每個人都要參與評價,形成全方位、多層面的評價體制。例如,還要注重生生評價,比如上述提及的數學口袋,教師可以讓學生互相計算積分卡,鍛煉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讓學生通過其他同學的閃光點進行自我評價,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當然,以上僅是本人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幾點淺顯的嘗試,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去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潘紅霞.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J].江西教育,2007(24).
[2]高殿新,張永霞.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新課程:教師,2008(09).
[3]盛偉芝.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多樣化的探討[J].黑河教育,2010(07).
[4]李俊清.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中小學電教,2009(05).
[5]田貴華.新課程的小學數學教學[J].中國教師,2010(S1).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三官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