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純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向更為關注發展學生“情感與態度”轉變,從片面關注“結果評價”向更為關注“過程評價”轉變,從盲目沿用“單一評價”向極力倡導“多元評價”轉變,是新課程關于評價問題的核心精神。因此,我們不必因過去應試教育的過分依賴紙筆測試而談虎色變,更不可“把嬰兒與洗澡水一同倒掉”般地將其全盤否定與排斥。隨著新課程理念的逐漸深入人心,作為眾多評價方式之一的紙筆測試必將重新體現其存在的價值。現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冊期末紙筆測試為例,談談我們的改革思路。
一、改革測試版面,體現一個“趣”字
“讓每個學生都喜歡考試”是我們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提出的努力目標。根據學生心理、生理特點,改革試卷版面設置,使其“趣味盎然”,是我們為實現這個奮斗目標邁出的第一步。冷冰冰的“期末測試卷”的名稱不見了,代之的是富有誘惑力的“‘數學樂園’歡迎你”;千篇一律的“姓名”字眼不見了,代之的是充滿自信的“大家好,我是”;見證傳統應試教育興衰的“成績分”的字眼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體現童真童趣的全新學習評價方式“我得了顆”;可愛的小猴子,猶如一個稱職的向導,引領大家走進“數學樂園”;而卷首“云形標注”與“星形標注”的使用,又使整張卷子充滿了動感;每道題序號左邊小動物卡通圖片的存在,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仿佛小動物們正在考大家,或在與大家一起“游園”,一張卷面似乎因此而“生動”了不少;而題中大量圖片與圖形的使用,讓枯燥單調的數字、符號、文字似乎也變得“可愛”了……這樣的試卷,深受孩子們的歡迎,他們興致勃勃地說:“老師,這張‘數學樂園’真有趣,那么多的小動物太可愛了!”“老師,我可喜歡考試啦,什么時候還要去游覽美麗的數學樂園?”
二、改革測試內容,體現一個“活”字
如果說改革測試卷版面是給試卷穿上了一件美麗的外衣,那么,改革測試內容則是給卷子賦予了生命的活力。課標指出:應恰當評價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理解,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因此,我們要以本學期知識技能目標為基準,加強各塊知識之間的整合,加強學科間知識的溝通,加強知識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力圖使“活”字成為測試內容的“靈魂”。
如比較“輕重”,我們提供了兩架“天平”,第一架“天平”上放的分別是梨與蘋果,第二架“天平”放的分別是蘋果與香蕉。兩架“天平”上的蘋果大小一樣。讓學生據此判斷最輕的一樣水果與最重的一樣水果。這樣把知識考查與生活實際巧妙結合,學生需要借助觀察、比較、推理等多方面的活動才能得出正確答案,“活”字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
考查有關“位置”知識時,我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三行表格,里面分別放置足球、時鐘、花瓶、杯子、蘋果等五張圖片,讓學生據此回答問題。生活物品的應用,“簡單”的表格似乎一下子“活”了起來,學生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樓房、書柜等很“近”、很熟悉的東西,使依托于生活世界的方位表象很快因被“放大”而清晰起來。
我們還設計了“媽媽要買12個杯子,買哪兩箱合適”這樣一道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開放題。它要求學生要有較好的數感,先要對哪兩箱里的杯子合起來剛好是12只進行估計;檢驗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因為估計的結果是否正確必須通過加或減法驗證;同時滲透了“思維多樣化”的思想,合起來是12的兩個數,不僅有8與4,還有6與6,還有……
三、改變教師角色,體現一個“放”字
隨著新課程實施的順利推進,至本學期末,大部分學生已能獨立認讀大約500個漢字,掌握所有的韻母與聲母,能根據注音自己拼讀出漢字。學生拼讀能力的提高,為低年級數學測試改變傳統的“教師讀題、學生答題”的解題方式提供了可能。針對語文教學改革的豐碩成果,為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們適時改變教師角色,對一年級數學紙筆測試讀題方式做出調整,即在每一道題的要求文字上方注上拼音字母。開始答題前,先請學生讀出拼音,再利用題目序號左側的動物卡通畫用自己的話講清題目要求,教師再給予適當的提示與補充。這樣通過學生自己拼讀漢字,理解題意,教師再給予必要的補充與指導,既讓學生理解了題意,又讓他們能隨時脫離教師獨立進行答題、檢查。
可以說,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對低年級數學紙筆測試的改革已初具成效,但探索永無止境,“路漫漫其修遠兮”,讓我們一起為之“上下而求索”吧!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