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探索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教學成果。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針對語文課程人文性、工具性的特點,怎樣正確選擇教學方法,樹立怎樣的教學理念,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一直是廣大語文教師面臨的課題。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立足教材,激發興趣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要立足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有了興趣就可以喚醒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主動學習是教學實效性的保證。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學生的自主發展,主動學習,這都需要興趣做先導,所以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學的第一要務,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就有了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從教材內容入手,蘇教版語文教材的編寫特別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師只要稍加動腦,就可以把每一堂語文課上成情趣盎然的優質課。
如在教學《黃山奇松》這一課時,我首先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反復誦讀,感受到文本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那美不勝收的奇松美景,那各種姿態的松樹,為天下第一山增添了無窮的魅力。所以在教學的引導階段,我用自己預先準備好的富有激情的優美語言導入新課,把文章中的景色、語言、情感方面的美,盡情地表達出來,學生在老師的語言中感受風景的優美和寫法的優美。學生在具體的文本學習中,體會了天下第一奇山——黃山上的奇松、怪石、云海、溫泉等四大奇景的美,透過文本的描寫,體會文章的人文性和文學性,從而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讀”占鰲頭,提高素養
有人說閱讀是讀者沿著作者的思想臺階到達靈魂殿堂的過程。語文素養中,閱讀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可以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靈魂。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就不會提高理解能力,無法感悟語文的魅力,就不會有高水平的作文寫作。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一個愿意閱讀和會讀書的學生,他的語文素養一定會很高,語文學習的能力也一定會很強。老師應該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閱讀上,讓學生充分地朗誦,密切和文本的關系,在反復的朗誦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字運用的技巧,體會祖國文化的豐富多彩。
《師恩難忘》一課記敘了田老師以講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學習古典詩詞、培養孩子成長的往事,對田老師的教學方法大加贊揚,歌頌了老師的敬業精神,多年以后,再回想起來,依然充滿了對老師的崇敬感激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閱讀文本,然后進行示范朗讀。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體會了文中的內容。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理解的基礎,是感悟的前提,在充分的閱讀中增強了學生的敬師之情。
三、個性融入,彰顯魅力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策劃者,更是對學生學習和生活影響最深的人。老師的言行舉止和學識積累,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老師要利用自己獨特的審美、個性的教學風格去影響教學和影響學生的成長。在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自身儀表風度等方面要刻意體現自身的風格特色,并用這種特色去影響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學是提高語文課堂實效性的重要客觀因素。
語文教學不像數學教學那樣清清楚楚一條線,而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教師只有充分掌握課程標準,充分把握教材內容,發揮自身的特長優勢,才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三堡鄉祁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