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是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也是教師感到棘手的問題,在農村學校特別嚴重。厭學心理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甚至危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一、農村學生厭學的成因分析
厭學是由于學生學習行為獲得的內外反應不同而造成的。目前我國農村中小學生厭學行為產生的普遍原因,很多學者認為是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不健全造成的;有的認為是當今的農村義務教育普及化現狀使得中小學生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對讀書學習沒有了優越感,從而喪失了求知欲造成的;有的認為是由于學生家庭內部原因造成的。
1.厭學的自身原因
(1)基礎差造成厭學。由于種種原因造成學習基礎差,學生經過努力還是一次次的失敗,長時間家長漠視、老師批評、同學歧視。他們在學習中無法滿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無人理解、關懷,品嘗到的總是失敗感、挫折感、乏味感,逐漸形成了學習無價值、自己是學不好的“差生”的觀念。
(2)學習動機不足或不明確。厭學的孩子多數把學習當成一件父母、老師要求做的苦差事,把知識僅僅是為了通過考試和獲得高分,因此學習時往往很不投入、很不情愿。學習被動,學習效率自然就較低、效果就比較差。
(3)自制能力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受到“誘惑”、使之分心的事物越來越多了。許多學生由于自制力不強,沉溺于玩耍之中,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學心理。
2.厭學的家庭原因
(1)家長素質不高,對其孩子的培養不夠重視,造成孩子對學習不重視、不感興趣。
(2)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父母親針對“學習”無休止的“要求、強調、嘮叨”,使孩子在大腦中建立了“學習”與“煩惱情緒”之間的條件反射,于是,對父母親無休止的“要求、強調和嘮叨”的厭煩,就轉化為對“學習”的厭煩,從而形成厭學情緒。
(3)家庭環境的影響。我校留守兒童較多,孩子的家長長期在外打工,雖然有監護人代為照顧,但是代替不了父母對孩子的直接教導。這些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就是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所以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沒有信心。因為有壓力就會盲目,一旦盲目就會迷失自己。
3.厭學的學校原因
(1)教師學歷層次不夠高,教師結構不夠合理,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我們的教師只注重知識的簡單灌輸,而忽視了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和情感的需要;只注重學生考試的結果,而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只注重教師的主導性,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只重視打“時間仗”“題海戰”,卻忽視了教學過程的優化研究。
(2)師生關系不夠融洽。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總給孩子一種陌生感,師生之間毫無感情,學生見了教師如同老鼠見了貓,學生對教師毫無向心力,導致學生對他所教課也有了離心力。
4.厭學的社會原因
社會一些不良因素對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使學生沉溺于貪玩好耍、無所事事而導致行為習慣極差。
二、農村學生厭學的對策探討
學生厭學心理的產生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方法、途徑才能行之有效地糾正這一現象,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結合我國農村學生目前的厭學現狀和實際需要,應該采取以下的對策和途徑來解決這一現象:
1.親近學生,走進學生心靈,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我們有必要蹲下來,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對話,真正做到尊重孩子,愛護孩子,用愛去感化孩子。萬物會在和風細雨下生機勃勃,那么孩子也會在愛的“和風細雨”中健康成長。愛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孩子更信任老師,那樣孩子就會愛屋及烏,愛上你所教的學科,愛上學習。
2.遵循學生的差異性特點,因材施教,挖掘學生的潛力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身的優缺點,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精心培育,這樣不僅會樹立孩子學習的自信心,還能幫他培養特長。
3.讓學生融為一體,成立幫扶小組
厭學的學生大多是學困生,因為長期受到老師的“另眼相看”,首先自信心丟失,不能主動融入集體;其次,其他同學也不愿意接近他們,導致他們內心空虛無助,因此要成立一個幫扶小組,這樣不但使他們在學習上得到了幫助,而且能得到老師、同學的關心和認可,自信心也隨之增強。
4.加強教師和家長的聯系
厭學學生的轉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長期的關注和耐心。因此,學校和教師要指導家庭教育方法,增進家校聯系,促進家長增強教育管理孩子的責任心。
做轉化工作要有愛心、耐心、恒心。不要發現學生反復就認定“朽木不可雕”而放棄轉化工作,應當把每一次反復當作是教育的契機,一次取得更大進步的契機。對厭學學生的轉化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協調與配合,從厭學學生的癥結入手,對癥下藥,達到最終將他們轉化的目的。
(作者單位 甘肅省慶陽市環縣紅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