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小學生初步接觸作文,因此問題很多,使任教者感到十分棘手。他們由于年紀小、讀書少、閱歷淺、觀察能力差,說話機會少,因此寫話、寫作文時常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即使教師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談了許許多多寫作方法,也無濟于事。針對這一特點,我們要一步步引導他們入寫作之門,教他們學會寫、喜歡寫、開始寫作文。
一、采集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要有內容可寫,許多同學在作文選材時,常常寫拾錢包、讓座、送小孩回家之類早已寫濫的內容,似乎這些才是他們最熟悉的。其實,學生的學校、家庭、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由于他們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局限性,對那些熟悉的生活、素材卻熟視無睹。因此,我們要根據習作要求,從不同角度啟發學生回憶經歷過的事,如一個場景、一次談話、一個人、一件事等,使他們頭腦中已有的經驗活躍起來,形成鮮明的作文材料,也可以有選擇地把學生帶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讓他們觀察春光里的家鄉、清晨的校園、奔騰的小河……感悟自然的美景,或組織學生參加游戲、比賽、參觀、訪問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意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提供語言表達的源泉。這樣他們就會在有親身感受的生活實踐中自覺積累寫作素材,提筆自然有物可寫,有事可敘,有感可發。
二、掌握寫作內容
“內容要具體,不說空話”是對學生作文提出的首要要求。小學生作文最不容易寫得具體,因而成為教師指導和訓練的重點。為此,在指導學生如何把內容寫具體時,我們要求學生敘述事情的過程不能干巴巴地說說大概,應該圍繞中心,適當地進行具體的描寫,比如,描寫事件中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事件過程的細節并進行合理的想象。有時,為了突出中心的需要,還可以進行合理的“加油添醋”。同時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用語言或借助先進的電教手段,通過朗讀、評論樂曲、看畫面等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去聯想,從而使學生入境入情,浮想聯翩,繼而有感而發。
三、評改
評—— 一篇好文章的形成思維要經過多次反復,評議過程是學生思維進一步完善的過程。學生擬出草稿以后,教師應依據作文要求組織學生交流評議,采取教師導評、集體互評等方式評議。教師的導議是要針對每次習作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給予剖析,提出修改的具體建議,為學生自改作文提供重要依據。為了拓寬學生的思路,啟動集體的智慧,可進行分組評議,把學生分成幾個組,根據習作要求,選出本組學生的習作進行評議。評審題,看選材是否符合題意;評立意,看中心是否明確;評構思,看布局謀篇是否合理,層次是否清楚,重點是否突出;評遣詞造句,看用詞是否恰當,語句是否通順等。然后交叉交流、互相補充。如果學生對教師或同學的評議持不同意見,教師應鼓勵學生“當仁不讓”。如有道理,教師要及時肯定“后生可畏”。
改——“多改出華章”是古人的寫作經驗,修改是寫作過程的最后一環,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修改要文道統一,做到主題正確,感情健康,內容充實,構思合理,語言流暢。修改要從全篇著眼,先考慮取材、立意等內容方面,然后再由內容到形式,直到語言運用一一加以修改。經過典型評議,小作者會采取冷靜、客觀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文章,并進一步借鑒與提高,定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品評,在此基礎上運用學過的修改方法,增補最能表現中心的材料,刪減離題的閑筆,刪除可有可無的字詞句,運用修飾手法加工潤色,定會改出一篇又一篇好的文章。在學生動筆修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桌間巡視,幫助改文遇到困難的學生解決問題,反饋修改成效較大的習作,然后指名典型習作者宣讀改后文章,請大家共享群議的碩果。這樣,學生的思維會向更高層次、更完美的方向發展,即能按要求寫,又寫得真實、生動、引人入勝,扎扎實實地提高作文能力。
(作者單位 遼寧省營口市紅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