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使用學具,探求數學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及規律,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優化數學課堂教學。
關鍵詞:學具;數學知識;思維能力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學生的課堂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和強化存儲的機械過程,而是教師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主動參與,內化知識,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小學數學新課標所倡導的數學教學要引導學生使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其實質就是著力于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來推動課堂教學不斷改進和優化。但是,在小學數學實際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只重視電化教學,而忽視了傳統教學中的寶貴財富——教具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巧用學具,探求數學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及規律,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感知—表象—抽象”的認識規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優化數學課堂教學。那么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使用學具,促進數學教學呢?結合自己的數學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巧用學具,激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實施直觀教學及實際操作手段,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使用學具,進行實際操作,不僅能提高小學生的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還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最好激發,就是激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小學數學知識主要是通過前人實踐總結出來的,概括性與抽象性較強,因而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再加上小學生精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如果教師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老師的語言講解,到黑板書寫,再到教師的教態動作中去接受數學知識,模仿老師的思維,往往會使他們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通過學具操作,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操作的過程中,將學生置身于探求知識,實踐問題的氛圍中,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情感,使學生通過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維、動口交流來擴大信息的來源,創設良好的思維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認識乘除法》的有關內容時,我是這樣設計的:(1)給每個小組發三根小木棒。(2)提出問題:同學們數一下你們小組一共發了幾根小棒?算式怎樣列?(3)學生數小棒得出答案:有的小組9根,有的小組12根,有的小組6根。算式分別為:3+3+3=9;3+3+3+3=12;或3+3=6……(4)教師繼續提出:如果算一下全班35個同學一共發了多少根,你能不能數出來呢?算式應該怎樣列?學生在本子上不停地寫著,有的同學卻寫了一會就寫得不耐煩了,說老師太多了能不能有簡單的方法呢?(5)教師順勢引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簡單的方法,只要我們列一個簡單的算式,不管有多少個相同的數相加,都能很快地算出來,你們想知道嗎?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出來了,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主動地投入學習。此時,教師在學生操作學具的過程中,已經有了思維的懸念,學生正處在“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的最佳心理狀態,因此,他們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為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奠定了基礎。
二、巧用學具,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基本概念和數學知識應用等問題,是我們小學數學老師不斷探索的課題。教師要加強對教材的處理、把握,善于發現數學內容中所隱含的可操作的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出學具操作的步驟,教給學生學具操作的方法,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通過擺一擺、做一做,將抽象的數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引發學生的直覺思維,肯定其獨特的見解,讓學生始終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從操作學具中“發現知識”,并能夠歸納總結出知識產生的過程及規律。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數學第五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的有關內容時,我是這樣設計的:(1)給學生六張畫有四邊形的圖片,讓他們先數出各圖形邊的條數以及角的個數,總結出它們的共同點。(2)再用直尺量出四邊形每條邊的長度,看哪些圖形的四條邊是相等的。(3)讓學生用三角板量出圖形的各個角,找出所有的角都是直角的圖形來。(4)這時告訴學生以上的圖片就是正方形,從而引入正方形的概念。(5)發給學生正方形的紙片,讓學生說出邊數,量出邊長,比較角的大小。(6)引導學生歸納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4條邊都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這樣,將“正方形”與“四邊形”相比較,讓學生參與了概念形成的思維過程,從而較好地掌握了這部分的內容。再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有關表面積的內容時,學生獨立操作學具,許多學生找出了長方體表面積計算的方法:長方體表面積=上面的面積+下面的面積+前面的面積+后面的面積+左面的面積+右面的面積。這種做法是他們自己得出來的,雖然不夠簡便,但是說明他們已經明確了表面積的內涵。于是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模型,分析這六個面有什么相等的關系。學生通過比較,知道上下面的面積、左右面的面積、前后面的面積都是相等的,那么求長方體的表面積就可以簡化為:上面、前面、左面三個面積的和,然后乘以2。即長方體的表面積=(上面面積+前面面積+左面面積)×2。這樣,借助于操作學具進行點撥,直觀形象,學生理解起來就更加容易了。
三、巧用學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的感性經驗、現有的學具、教學的重難點等等,設計高質量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或分組操作,創造性地開展自學。對于簡單的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完成學具的操作,然后根據操作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將問題教給學生,由學生通過演示操作,自主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梯形面積的計算》的有關內容時,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開始我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在學習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我們用的是“拼接法”,將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那么我們今天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梯形面積的推導呢?也就是將這兩個梯形,拼成我們學過的圖形,求出它的面積呢?問題提出以后,我就鼓勵學生獨立操作來得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經過一段時間的操作和思考,有的學生將兩個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就是梯形的高,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因此推出了梯形的面積公式為: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也有的同學經過思考,利用“割補法”將梯形割成兩個三角形,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再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樣開放性的操作,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操作,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掌握了知識,提高了操作技能,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講究適當、適度地使用學具,就能優化數學教學,使得教師與學生、教與學達到更高層次的和諧統一,從而促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朝著更優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瞿小偉.做學生數學思維活動的引導者[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
[2]張娟娟.試談小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培養[N].延安日報,2010.
[3]陳曉靜.深化數學思想方法的幾點思考[N].廊坊日報,2006.
(作者單位 江西省無錫市新區碩放南星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