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參與、探索、創新”的教學模式下努力學習、探索,獲得新知。
關鍵詞:課堂教學;引導;參與;探索;創新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睌祵W知識只有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參與 探索 創新”的教學模式下努力學習、探索,獲得新知,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塑造一代新人的想象。僅基于此,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巧導激趣,培養參與意識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薄皡⑴c”乃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展開討論、解決問題的最根本途徑。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情境創設、巧導激趣,可以有效地誘發學生的求知欲,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使他們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展開討論、解決問題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只起引導作用,學生始終是思維活躍、興趣盎然的學習主人。在主體中確立參與意識,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在教學“整除的數的特征”一節中,當教學能被2、5整除數的特征時,我充滿自信地對學生說:“隨便你舉一個自然數,我都能立即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睂W生出于強烈的好奇心都搶著說。有的同學還特意舉出較大的數,力求難倒老師。當老師做出準確判斷后(有的學生馬上用筆驗證),同學們的學習情緒高昂至極,好奇心隨即轉化為濃厚的學習興趣,迫切想知道老師判斷得又對又快的奧秘。我便抓住這一黃金時機,引導學生自學自悟教材關于“能被2或5整除數的特征”這一部分的內容,學生頓時恍然大悟。接著我便因勢利導,出示精心設計的練習題,同學們都能一一解答出來;然后,我又讓同桌之間出問題進一步鞏固。通過這樣巧妙的引導,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培養了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
二、操作實踐,強化探索意識
巴甫洛夫說過:“在學習活動中,如果有多種感官的參與,可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操作實踐不但符合兒童的特點,而且讓學生手、口、腦、眼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拓寬思路,從而改變對知識“現成接受”的態度。操作與思維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維是關鍵。
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先讓學生將平行四邊形沿著對角線分成兩個三角形,在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的基礎上,很自然地感知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接著讓學生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仔細看一看、瞧一瞧,可以拼擺成哪些幾何圖形;動腦想一想、憶一憶,拼擺成的圖形哪些是學過的會計算的圖形面積,這些圖形與原三角形有何關系;再張口議一議、說一說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教師采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在探究知識的同時,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豐富了數學活動的經驗。學生通過有趣的探究活動,品嘗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成功和喜悅,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隨之增強了,順利地探索出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再如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時,我首先讓學生自制一個長方體,并分別在每個面上寫明: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然后展開,讓學生想一想,紙盒的表面積是哪些面的總和?接著讓學生沿著棱分別把各面剪開,再把相對的面重疊,量一量,比一比,它們的大小怎樣?由此,學生發現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分別相等;最后讓學生議一議長方體表面積怎樣計算?在操作實踐中,學生不難得出上下每個面的面積=長·寬,前后每個面的面積=長·高,左右每個面的面積=寬·高,再經教師一點撥,學生就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長方體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這樣為學生創設操作情境,讓他們在操作實踐中,樂于動手、動口、動腦,從實踐到理論親自探索,獨立思考,共同討論所學知識和方法,這樣,既幫助學生積累了基本的活動經驗,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強化了學生的探索意識。
三、注重討論,深化創新意識
積極變革,勇于開拓的精神是現代人的重要體現和特征?!罢n標”的出發點是參與,而參與的表現形式是探索,探索的最終目的則在于創造。
現代小學數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學的教學活動,在學生自身“再創造”的活動中構建數學知識,以學生自學活動為主旋律,鼓勵學生自學討論,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的思維從求異向創新發展。
1.質疑問難,引發討論
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我抓住知識的鏈接點,在新舊知識的生長點上開拓學生思維。新課伊始便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已經學會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那么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又是怎樣的呢?”從而引導學生通過自學例題、小組討論,為自主架起新舊知識的橋梁。學生由此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提出了反饋性的問題:“老師,能否把除數和被除數都轉化成整數再進行計算呢?”
2.布置習題,組織討論
為了內化新知,在學習了每一新知以后,我都讓學生對照舊知討論討論,對應“練習”里的哪些習題可以檢測、鞏固新知,哪些習題可以應用、強化新知,然后獨立完成。久而久之,這便成了學生內化新知的一個自覺行為,沖破了獲取新知的傳統方法和思維定式的局限,深化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編制習題,展開討論
例如,在學習了“角的認識”之后,我便布置了這樣一道課外實踐活動題:請你回家后試著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剪掉一個角,看看還剩幾個角,比一比,誰的剪法多。通過這樣的活動,引發了學生的直接興趣,體會到了數學的魅力和創造的快樂。
4.測試評價,指導討論
每學完一個章節,我都讓學生相互討論命制試題,并讓對方解答,再作相互間的批改和評價。加之教師的及時、適度的指導,從而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能力,使其在評價中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以“新課標”為指導的課堂教學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各種教學活動,自始至終都充滿著探索、創新的意識。學生面對從未學過的數學問題,不是望而卻步,而是躍躍欲試,每堂課都是一次編織探索、創新花環的勞動。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而且飽嘗到了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甜頭,增加了探索的勇氣,堅定了創造的信心。令人驚喜的是:即使是后進生也在參與的氣氛中喚起了探索、創新的欲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城南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