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交際工具,學習英語需要好的英語環境。而我們生活的環境不是英語環境,這對小學生學習英語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因此,作為小學英語教師,要積極創設一些情境,并加以引導,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抓住時機,充分運用英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學習英語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會認為英語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因此,他們就會用積極的心態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那么如何創設生活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英語學習活動呢?以下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一、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設置教學活動
我們想要的教學效果是,學生不僅會讀、會寫,還要會應用,而不是“啞巴”英語。英語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必須是在各種不同的場合都能靈活應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注意力不太集中,不能持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設計一些生活情境,例如,英語游戲、英語競賽、英語表演、兒童歌謠等多種教學活動,使教學過程動靜結合,學用結合,從而使小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比較積極、主動的狀態之中。
我們知道,小學生比較喜歡做游戲。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引導學生復習舊知識或學習新內容。例如,在學習了蘇教版牛津小學英語1A Unit 4“My bag”以后,為了溫故知新,我設計了一個“猜學習用品”的游戲:用書包裝上學習用品,讓學生邊摸邊猜測里面的東西是什么?(用英語回答)。當學生回答是鉛筆、鋼筆、橡皮等等后,我又進行提問:“What colour is it”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鞏固了以前所學的知識,而且較好地過渡到了蘇教版牛津小學英語1A Unit 10“What colour”這一新課的學習中。在學習了新的單詞之后,我看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地下降了,于是為了活躍氣氛,又展開了Who is the winner?的活動。具體做法是:(1)我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把學生分為red和green兩部分。(2)每一部分自由推選六名學生參加比賽。(3)老師在黑板上出示新單詞,未參賽的學生讀出單詞,參賽學生從一大堆涂有各色顏色的卡片中找出相應的卡片,并粘貼到單詞上面。(4)學生完成后,教師根據學生完成的速度以及準確率選出優勝小組。這一活動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興致勃勃地參與到活動中來。
經過緊張激烈的學習和活動,學生需要放松,于是在復習鞏固環節我讓學生欣賞優美的歌曲“I can sing a rainbow.”讓學生在拍手、學唱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和顏色的多姿多彩。這樣不但鞏固了所學的新單詞,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和興趣,難怪有的學生在下課后還問“什么時候再上英語???”“上英語太好了。”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要想在課堂上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是很關鍵的,讓學生處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自然就能夠感受到語言如何使用。例如,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穿校服時間除外)。于是,每當學完一種顏色,我就會引導學生復習所學的內容,提出:“Who is wearing red today?” (今天誰穿的是紅色的衣服?)“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今天誰穿的是黃色的衣服?)等等。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重復幾次以后,學生就能準確地使用這個句型了。當學習colour這個單詞時,為了讓學生掌握它的另一個含義:涂色、染色的意思,我讓學生事先準備好彩筆,隨著老師一邊說,一邊涂顏色“colour it red, colour it yellow, colour it black ,colour it green...”當學生涂完幾種顏色以后,colour這個單詞的意思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了。
三、結合學生生活,設計英語作業
我們知道,英語已經進入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讓他們更為主動地學習英語,我經常結合學生生活,設計一些有趣的作業,使作業成為課堂的延伸。例如,讓孩子們用彩筆劃出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涂上相應的顏色,并寫好名稱和顏色(能用英語寫的就要用英語)。這種生活化的作業,學生特別喜歡,并且做得非常投入和認真。在看完作業后,我發現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了發展,有的學生畫出了多種顏色、多種形狀的蘋果。這樣的作業,給他們帶來了快樂,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尋找生活和英語的切入點,并通過生活化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