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學生是在非外語環境中學習外語的,說的時間少,實踐機會有限,從而嚴重影響了口語能力的提高。英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譯”五要素中的“說”,即口語仍是大多數學生的薄弱環節。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完成小學英語的基本教學任務,還應從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大膽說英語、學英語的興趣,為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提高打下持續發展的基礎。如何行之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呢?
一、大膽模仿,學好語音
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語言的主要手段是模仿,這種模仿是從聽覺定向活動開始的。”我們的牙牙學語,美讀、聲情并茂的朗誦等等,最初誰能離得開模仿?發音的正確清晰,是口語的第一關。生活在中文環境里的人,要準確掌握一門外語的發音,需要經過一個刻意追求的過程。學發音要有一個階段特別注意口形和部位。這就需要一開始學生就能大膽模仿,不妨“勉強”“夸大”一些,像京劇道白那樣“過分”地咬準。正確的發音習慣之后,就會逐漸變得自然。
有的學生音發得不準確,主要是口形和部位不到位。如th[θ][δ]是英語的一個特殊發音,許多人把它讀作[s],自認為比較接近了,其實是錯了。甚至有的老師這樣教:“讀這個音本應該將舌頭伸出來,但不伸出來也可以,外國人也能聽懂。”這不是在教學生中國式英語嗎?其實我們大可借助口形讓學生模仿,感受發音的部位,如:發“f”這個音,教師示范,不用解說,學生通過觀察也知道是唇齒音,讓學生像做鬼臉一樣,記住這個發音部位,就可以在輕松的面部表情下學生準確地掌握了發音,既簡單又好玩。
二、大膽參與,體驗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有意義的情境創設是學生始終以積極態度參與的無形動力。”英語教學因受語言環境的制約,往往事倍功半。英語教師只有利用有限的英語課堂,創設出逼真的英語語言環境,讓學生徹底融入,方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如三年級學生在學習水果時,我在一個大袋子中放入各種水果,然后讓學生摸一摸、聞一聞。或者用猜謎的方式,告訴顏色、形狀等,讓他們猜一猜。老師做出示范,讓學生之間用“What is it?”“Is this a/an __________?”進行簡單操練。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往往會學得爭先恐后,興趣不減。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小表演,把學生帶入仿真的生活環境之中,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把課文里的英語真正地和生活結合起來,使他們對學習活動始終保持一種濃厚的興趣狀態、積極的學習態度,發揮他們的智慧和潛能,從而使學習效率成倍提高。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除了運用一張嘴、一支粉筆之外,還應大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諸如多媒體,它集聲音、影像、圖形、文字于一體,圖文并茂,學生創造大容量的賞心悅目的英語交際情景和氛圍。另外,也可利用各種道具開展英語游戲活動。創設英語情境,使教學過程交際化,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在情理之中。
三、大膽交流,抒發情感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向上的情感、活潑開朗的個性有助于學生積極參加語言學習活動,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小學生的情感處于形成的初級階段,穩定性差,可塑性強,因此,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態度,克服消極情感態度,勢在必得。
語言的最高境界莫過于交流情感了,也許運用不是母語的語言交流情感是很困難的,正因如此更應該從一點一滴做起,鼓勵學生運用所學語言抒發自己的情感,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學生養成習慣,真情也就自然流露出來了。教師要善于因材施教,及時捕捉可交流的內容,讓學生盡情地釋放,如在操練6A教材Unit 5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動詞過去式時,我設計了活動Act and say和Do a survey兩個環節。活動中大多數學生都得到了很好的操練,但部分學生不善于表現自己。然后,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間的對話練習,在小組活動過程中,這部分學生得到了小組成員的鼓勵和幫助,語言運用有了很大的提高。
總之,說是英語學習的關鍵,也是學會英語的重要表現,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英語時要多用心,機械地死記硬背只會讓學生成為語言的高分低能兒。教師要營造出一種開放、和諧、互動的良好語言范圍,讓學生快樂地融入英語的環境中,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師院附屬豐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