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源于生活,更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由此可見,數學與生活關系的密切,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價值,進而產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欲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構建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深入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的最佳催化劑。小學數學知識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構建一定的生活情境,而學生在這種特定的環境和氛圍中能夠形成有效探究知識的欲望。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教學內容時,筆者帶領學生開展了“售貨員與顧客”的游戲活動,即:讓小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兩者顧客與售貨員之間的相互交易,在付錢和找錢的過程中,強化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和使用,這樣就能夠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的作用和價值,有助于深化其對數學知識的學習。
二、挖掘生活,整合教學資源
生活像是一個大的染缸,而數學就像是其中的一種顏色。作為教師則應該挖掘生活,進而充實數學教材內容、豐富教學資源。同時,挖掘生活素材、整合教學資源能夠使數學教學內容得到優化,有助于延伸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和運用,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如,在學習認識“幾千幾百幾十幾”的教學內容時,我以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滬寧高鐵的長度、全校的人數等等生活中涉千的素材為教學案例,加強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感,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對數學的應用能力。
三、運用生活實際,促使學生數學思考的多元化
數學知識較為靈活,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呈現出多樣化。而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多處可以運用到數學,即: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多方位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良好習慣的形成,深化小學數學教學。如,教“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時,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即:200-148=?學生不能夠很好地理解減150加2這種快速算法。對此,筆者讓學生回憶自己和父母上街買東西找錢時的過程,即:買148元的東西,給售貨員200元,那么售貨員會找回自己父母一個50,一個2元。這樣,很直觀地將這種算法的真諦展示給學生,有助于學生明晰自己的數學思路。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而生活化教學是現代教育較為倡導的教學理念,作為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開展生活化教學,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白廟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