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要想使學生學好數學,必須遵循“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再從抽象的思維回到實踐”的認知規律。學生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這需要教師的引導。在教學中,教師必須以教材為依據,為載體,通過指導學法、直觀演示、創境激趣、實時肯定鼓勵,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動手操作、動腦思考,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和開發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必須依據所教教材,把理解過程還給學生,這樣才能開發和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思維和記憶能力。
一、觀察能力,是兒童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途徑
以學生學習為例,有順序的觀察能使學生完整地看到每一個物體,有利于培養思維的條理性。
例如,在教學西師版小學數學第一冊開始的準備課,是一幅反映開學第一天校園情景的圖片,也是第一單元的主題圖,主要用來幫助新入學兒童了解學校生活,提供對10以內數的認識,插圖的內容比較豐富,而低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較弱,不能有條理、有順序地觀察,不注意整體觀察。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先從整體入手,再到局部,按照由遠及近有順序地觀察,通過讓學生數一數、看一看、說一說的過程,使學生懂得前后左右上下的意義及觀察的規律,從而使求知欲得到激發,養成多觀察、勤思考的習慣。
二、思維、想象能力
思維能力是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想象能力是一種在表象基礎上形成形象的認識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放開自己的想象力,達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西師版二年級(上)數學用米作單位量長度的過程中,用“體驗”的方法,讓學生先觀察1m的實際長度,并從米尺上看出1 m等于100 cm,同時讓學生通過兩臂左右伸平,用米尺互相測量的活動感受1 m,進一步建立1 m的長度觀念,在此基礎上,安排學生自由組合,用卷尺量黑板的長和寬,教室的長和寬等測量活動,緊密配合學習測量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還讓學生通過實踐感受到測量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到測量知識的價值,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習變得生動,概念在頭腦中更加清晰,有助于學生操作、想象能力的培養。
又如,在教學西師版二年級數學乘加、乘減過程中,教師出示了如下一道題:“媽媽買水果,西瓜花了4元、蘋果花了4元、香蕉花了5元。問共花多少元?”讓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討論后,有的學生說:“用連加,4+4+5”,也有的學生思考后用前面所學的乘法知識“4×2+5”解,還有少數學生思考出把買蘋果花的5元看作4元,買水果共花了3個4元還多1元錢,得出“4×3+1”,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啟迪學生再思考,想象出把買香蕉和西瓜的4元錢都看作5元錢,就共有3個5元錢但少2元錢,于是得出“5×3-2”,由此提高了學生由觀察到想象、通過思維得出結果的能力,使學生知道解決一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三、記憶能力是一種人們觀察過的、思考過的、想象過的事物在頭腦中保持和恢復的活動
因此,在教學時,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加深理解,復習運用所學知識,增強記憶力。
例如,在教學乘法口訣3時,通過課堂活動課,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邊擺邊說:每次擺3根小棒,擺1次是1個3根,3×1=3,口訣是一三得三;擺2次是2個3根,用加法是3+3=6,用乘法是3×2=6,口訣是二三得六;擺3次、4次……9次呢?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認真觀察、思考、想象后,加深了口訣由來的理解,復習鞏固了所學知識,有利于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記憶力。
總之,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之適應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新課程是一種動態化的過程,教材所承載的知識,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體驗來獲取,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只有重視教學過程,把學習過程還給學生,才能逐步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獨立思考的習慣,才會使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質疑問難,才會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才能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作者單位 重慶市江津區德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