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老先生曾說:“一篇作品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須多揣摩。讀者必須抓住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來?!比~老的這段話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揣摩、品味。在閱讀文本中,能夠潛心會文,對閱讀材料有更深層次意義的理解,這就是我們說的深度感悟。
如何引導學生深度感悟?在語文學習中,教師要尊重主體,引領學生對課文中的重要詞句段進行咀嚼、品味和感悟,深入語境中去,感受語言的蘊味,把握語脈,悟出隱含在文字背后的深厚意蘊與無限情味,提升學生文本感悟的深度和厚度。
一、追問引導——提升感悟深度
學生在積極學習、認真思考、熱烈討論中,思維遇到障礙,不能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認識,使回答顯得粗淺,缺乏深度。這時,教師要及時追問,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搭設思維跳板,幫助學生開闊思路,突破難點,活躍思維,并在更高層次上繼續思考,激起智慧的火花,提升感悟的深度。
如,教學《學會合作》第5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讀文理解“為什么說孩子們的逃生實驗是卓有成效的合作”。我抓住契機及時追問:“‘依次’對于實驗成功真的那么重要嗎?這個依次,是偶然的嗎?事前,他們一定湊在一起商量過,他們商量些什么呢?依次,對于后面的孩子,尤其最后一個孩子意味著什么?從這個‘依次’,你讀出了什么?”我一環扣一環地追問,使孩子認識到,孩子們身上有著一種心中想著他人、心中想著集體、自我犧牲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為孩子們贏得了時間,贏得了生命,這樣的合作是卓有成效的合作。
教師有意識地追問和引導,會培養學生刨根究底的態度與精神,培養孩子對文本言語感悟理解的深度。
二、補白想象——豐厚感悟深度
所謂“白”是指文學作品寫得含蓄,留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最精彩、最引人之處。
這些空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只要教師能巧用心思,挖掘出來引領探究,就能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不同的解讀與想象。
如《夾竹桃》一文中,我進行了一段這樣的設計:“同學們,在第四小節開頭,作者用了一個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然而’,季先生憑借這平凡無奇的‘然而’想對我們說些什么呢,你能用‘盡管……然而……’的句式說說嗎?”孩子們回顧課文內容,有的聯系夾竹桃在季羨林心中的地位回答,有的運用對比的方式交流,一時間,答案精彩紛呈。正是對“然而”的補白,孩子們走進文字,形象地感受到了夾竹桃默默無聞的隱忍,是連續不斷的堅持,是始終如一的執著,是可貴的任性。
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抓住作者在敘述和描寫中留下的許多不確定性和空白,開闊學生的思維視野,巧妙地填補學生知識的“空白”和認識的“斷層”,使語言的內涵逐漸放大、拉長、加厚,學生的理解定會由表及里、由淺入深。
三、延伸拓展——滋養感悟深度
延伸拓展是文本感悟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與課堂教學中各個環節都相融相生的。延伸拓展就是在語言理解的關鍵處適時、合理地補充相關材料,引導學生學習、感知,豐富文本內容,情景交融,情文交融,使學生產生深切的體驗和感受,深化對課文語言內蘊的領悟。
如《錢學森》一課,錢學森強烈的愛國情懷就表現在他的兩段語言中。帶領學生理解第一段“我是中國人。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后,為人民多做點事”時,我就補充告訴學生錢學森的相關信息,同時打出了相關的畫面。
通過媒體補充的內容,借助朗讀、涵詠,孩子們逐步走進錢學森這個人物的內心,感受到了錢學森拳拳赤子之心,領悟到了蘊藏于語言文字背后的意蘊,實現教師、學生、作者的情感互動。這些資源的拓展和補充,使得原本平面單薄的文本豐滿起來,閱讀開始由親近文字進入親近生命。
四、質疑點撥——層遞感悟深度
有些詞句的精妙之處很隱蔽,看起來平淡無奇,學生讀書時,往往一帶而過。這時,我們就應把那些精妙之處點出來,讓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引導學生進而去深入探究,感悟內在意蘊。
如教學《鞋匠的兒子》,理解“我從小就跟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藝術”這一句時,我特別關注“藝術”這個詞。我引導學生理解之后質疑:“同學們,讀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孩子中有人問:“做鞋子是一門技術,這里為什么說是藝術呢?”我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學生討論交流以后明白了:“林肯是要告訴參議員,他做總統也會像做鞋子一樣,踏踏實實,精益求精,不分貴賤,平等待人,服務大眾,這是做人的藝術?!?/p>
及時地質疑點撥,深化了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和感悟,林肯看似普普通通的話耐人尋味,每一個字都深深地敲擊在孩子們的心上,使林肯平等待人、服務大眾的形象立體、豐滿。長此以往,不僅能提升孩子對文本語言感悟的深度,還能激發孩子對語言匠心獨運的敏感。
五、對比涵詠——內化感悟深度
課堂上,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地運用比較法,喚起學生的情境感和想象力,挖掘其隱含的意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玩味語言文字的內蘊,從而使學生有所感,更有所悟。
王淞舟老師在教學《長相思》中,選用了兩段背景音樂,一段蒼涼,充滿寂寞、憂傷,另一段輕快,給人祥和溫馨之感??粗o止的畫面,在背景音樂的感染下,王老師引導學生想象并交流腦中浮現的關外“跋山涉水、風雪交加、軍營輾轉反側、帳外抬頭仰望……”和“記憶中故園幸福溫馨生活”的情景,從而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思鄉之情,
音樂強烈的對比,打開了學生想象的翅膀,叩開了學生情感的閘門,豐厚了學生的感悟,為走進作者的內心鋪路搭橋,推波助瀾。
宋代朱熹曾說:“讀書切忌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币虼耍谡Z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品味語言,引領學生深度感悟,滋生語感、豐厚底蘊,弘揚人文精神,給生命的成長以底氣,它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絕佳途徑。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陰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