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任務是培養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他們學習做人和進一步接受專業教育打好基礎,為提高全民素質打好基礎。這就決定了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必須教好全體學生,使每個受教育者都有所提高,有所進步。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說過:“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封建社會的教育家尚能主張“無棄人”,我們社會主義的人民教師就更應義不容辭地教好每一個學生。但是,我們的施教對象總是存在著個性差異,其學習表現也自然有所不同,成績不可避免地會有距離。可是施教者大凡垂青學習上的佼佼者,而對那些差生卻漠然置之,而事實上,教師既要培養尖子生,又要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那么怎樣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呢?
一、要“拉”
后進生大多學習態度不端正,常以“不在乎”的心態毫不掩飾自己。當然也有學習很用功,但方法不當,學法不靈活者。他們信心不足或喪失信心,產生心理病態,導致注意力分散,上課沒精打采,課下卻生龍活虎,作業勉強應付,不動腦筋,甚至抄襲或不完成,有的甚至厭學,厭惡老師。
教師應注意課堂節奏,設計一些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回答教師提問及書面作業,解決實際問題等途徑加強教學各個環節,多采用“啟發式”教學,課下加強個別輔導,開“小灶”,給予特殊幫助。這樣,就消除了他們的心理障礙,使他們感受到沒有被冷落,喚起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和自信心。這是關鍵的一環。
二、要“壓”
后進生常常因成績差而不知干什么,也不想干什么。表現為上課被動聽講,課下作業敷衍了事,得過且過。有道是“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終究無法度過考試難關,考試后更是垂頭喪氣,心灰意冷,根源在于他們自制能力弱。
因此,教師對后進生必須布置具體、明確而又適度、適量的任務。任務不具體、不明確,他們則會無所適從,也不會認真完成。任務難度大,他們會失去信心;難度太小,又無意義;任務量小,提高進程慢;而量過多,則“吃不消”。這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布置相應的預習、復習內容,課堂上應掌握學習內容,完成適量的作業,使學生日有所學,日有所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壓擔子”。
三、要“查”
一般來說,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是比較差的,記憶力也相對比較弱,所以教師必須定期、或者每天都要對他們檢查督導。差的內容包括預習情況、課堂效果、課后復習鞏固,最主要的是課后復習鞏固。
歷代許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視掌握知識的鞏固問題。孔子要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俄國烏申斯基認為復習是學習之母,他形象地把學習中不注意鞏固知識的現象,比喻為醉漢拉貨車,邊拉車邊丟貨,最后到家時,只剩下一輛空車。我國也有類似的比喻,猴子擗棒子,擗一個丟一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復習鞏固情況加以檢查,使他們牢固掌握知識、熟練運用知識,進而接受知識,順利地進行學習。
四、要“捧”
人所共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后進生并不是不想成功,而是缺乏成功的信念和機會。教師要在其思想中樹立成功人物的形象,以榜樣的事跡激勵他們,用身邊的好人好事教育他們,他們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自己身邊的同學能夠認真完成作業,受到老師表揚,自己呢?自己并不比別人笨,別人能做到,我也一定能做到。下次作業一有進步,教師就要抓住他們瞬間的閃光點,把他捧起來,對他們及時表揚,樹立他們的自信心,體會成功的喜悅,進而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步一個腳印,邊捧邊提高。
當然,后進生的轉化工作不像說起來那么容易,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這需要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滿腔熱情地投入,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完成我們的教育任務。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