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給學生更多自我展示的舞臺。很多教師總是過多地講解知識內容,剝奪了學生思維的空間,也許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避免產生錯誤,然而錯誤的嘗試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錯誤嘗試的過程中,通過分析、討論,加深學生對題意的正確理解。
關鍵詞:學生主體性;課堂有效性;拓展思維
很多教師在遇到學生做錯題時,經常會埋怨:“這是我重點講過的,你怎么還錯!上課的時候你沒聽嗎?”我想教師在埋怨時,應該從自身方面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學生減少錯誤。
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1.多給學生提些硬性“要求”
以前,總是給學生提要求,但部分學生不能按要求來做:計算時沒有草稿本,能口算的口算,不能口算的也勉強口算;練習中或作業中不改錯,或改錯時不用心想為什么錯,不徹底改錯,等等。
針對以上問題,每學期開學初,我就給學生強化了課前準備、課堂聽講、課堂練習、作業改錯等習慣,并將此作為硬性要求。學生在課前必須準備課本、練習冊、草稿本以及教師要求的針對本課的特殊用品,只有準備工作做得充分,上課才不會因為要去書包翻學具或沒帶學具而浪費時間。課堂練習時盡量做到讓學生上臺板演,這樣,學生的問題可以展示在老師與學生的面前,便于老師發現問題,當然,老師也應當在學生練習時走到學生中去,這樣,容易發現學生的錯誤,也便于給個別學困生作指導。教師應當做到當天作業當天批改,學生當天改錯,這樣,也有利于教師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對于學困生盡量做到面批、面講、面改。
另外,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建議其準備錯題本,把自己每天的課堂作業、練習冊、檢測試卷上的錯題整理到錯題本上,針對錯題分析出錯的原因,再進行改錯。必要時自己給自己出同類試題強化練習。
2.多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機會與時間
教師總是怕課堂時間不夠,新授知識學生掌握不好,所以,總是不厭其煩地給學生講解知識、總結概念,強調做題步驟。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我遇到一些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能解決的問題或前面知識的拓展內容,我總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完成或小組討論解決問題,而我只強調易錯點。這樣,學生體會到了“我能行”,學習興趣大增,學習效果很好。
3.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
教師總是怕學生說不好,回答不完整,回答的話語別的學生聽不懂,浪費時間。知識講解時老師代言,知識總結時老師代言,回答問題停頓時老師代言,回答不完整時老師代言,甚至學生回答錯誤也是由老師代言改錯。
我嘗試給學生足夠的說的機會和說的時間。在課堂上我經常會問:“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看法?你能給某某同學的回答做些補充嗎?”讓學生有足夠的說的機會,說別人聽得懂的話。
4.多給學生“挖坑”
教師碰到錯題或學生的易錯題,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應該這樣做!這里要注意了!”但是學生做題時還是出錯,沒有絲毫改進!
我將易錯題滲透到課堂練習中,讓學生在練習時自己出現錯誤,再針對板演進行講解,集體改錯。或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明知道是錯答案而不打斷他,讓他說完,不做任何評價,讓同學們從中發現問題,這樣,學生也學會了傾聽別人發言,并養成了思考的好習慣。
5.多給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
教師總是對基礎題、易錯題反復練,練得學生都煩了。我每節課抽出一些時間給學生出示一些問題。多是學生沒有見過的題型,但都能利用我們所學知識解決的問題。學生在練習中即鞏固了基礎知識,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要學會讀懂學生
1.讀懂學生的眼神
在課堂講解時,教師不能只是自己講自己的,不管不顧底下的學生是怎樣的反應。其實,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反應做出及時的改進與變化。
如果你看到學生的眼睛沒有跟著你的講解,那么,就說明他沒有認真聽講。原因主要有,學生開小差或他對所講的內容沒有興趣。如果這種現象只是少數人,老師應給予及時的提醒,如,眼神提醒、手勢提醒或點名提醒等,讓學生回到課堂中。如果這種現象是多數人,那么,老師就應該思考如何提起學生的興趣,如,講個小笑話,改變一下教學策略或直接讓學生參與到講解中,將老師正在講解的問題拋給學生解決,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就會思考,不管思考的結果怎樣,這時老師再講解或總結時,學生就會很感興趣。
2.讀懂學生的錯誤
在課堂練習、家庭作業、檢測試卷中,碰到學生做錯的題,要多思考為什么,讓學生在改錯之前思考:我為什么錯了?再去改錯,效果會好一些。如果某一類問題錯的很多,教師就要思考自己在講解時有哪些漏洞,下一步需要怎樣有效地彌補。
總之,教師要當好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讓學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和高效率,讓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成為學生和諧發展的平臺。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交大附小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