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課堂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倡導的一種課堂方式,學生在自主的課堂中,高效地學習。但是學生自主,不代表老師就無事可干了,其實老師在課堂中大有文章可做,教師在自主課堂中扮演著三個角色: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
首先來談談組織者這個角色。在這三個角色之中,組織者是另外兩個角色能否成功的先決條件,是重中之重。
在一節課準備之初,教師首先應該備教材、備學生,制訂合適的教學目標,在教案中創設合適的問題,根據了解的學生情況,明確什么時候需要教師參與、什么時候需要教師合作,這樣,在課堂上才能做到合理的自主,既不包辦代替,也不不聞不問。
面對與以前舊知識有關聯的新知識時,教師可以在導學案中設置回顧舊知識的環節。面對一些與以前知識沒有關聯的全新知識時,可以采取課前發放預習案的方法,了解學生學習的基礎,這樣,教師才能做好自主課堂的“組織者”。
自主課堂的重要學習方式是小組合作,這樣既避免了老師不自覺地強調自己的中心地位,也避免了學生單打獨斗、力量薄弱的缺點。因此,要做好自主課堂的“組織者”,還要熟知如何組織,讓學生的小組合作更加有效,這樣才能讓自主課堂中學生的精彩想法層出不窮。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感受合作學習的作用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體會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集體的力量才是巨大的。合作學習就是集思廣益。在長期團隊的合作交流中,學生會逐漸形成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
二、激發合作學習的需求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引起學生合作學習需求的情境。在解決一些簡單問題時,學生可以順利地獨立完成,根本用不著合作學習,這樣就可以采取直接匯報的方式。而在解決一些難題時,學生往往很難獨立完成,這就需要學生開展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幫助學生解決。課堂中,當教師的提問出現無人舉手回答,或者出現集體沉默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輕松的小組交流,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展開討論。教師可以加入到討論的團隊中成為一分子,并提出自己的意見,讓學生參考。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意識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相互之間的合作可以產生1+1>2的效果,從而對合作學習產生認同感。
一般來說,合作學習的問題不但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探究和討論價值,而且還要有一定的開放性,能引起不同意見甚至爭論,這樣才能使學生不盲目地跟隨別人的思維,養成思辨的習慣。
三、總結合作學習的方法
在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劃分。小組內部成員應該有明確的分工,各司其職,且定期輪換,保證每位成員都有鍛煉和展示的機會,但小組組長要固定,負責組織成員討論,收發作業材料等。合作學習主要是通過思考、傾聽、交流等形式來展開的,要讓學生學會如何獨立思考問題,如何向同伴提問,如何傾聽別人的發言,如何表達個人的觀點等。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記錄別人發言的要點,等別人發言完畢后再作補充、修改。
做到了以上這些,老師就等于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平臺,讓學生更好地展現個體思維的獨特,群體思維的強大。
再來談談“參與者”這個角色。如果說“組織者”更多的是幕后導演的話,那么“參與者”就是前臺演員了。這個“參與者”就好比對口相聲中的“捧哏”,學生就好比對口相聲中的“逗哏”。捧哏的關鍵首先在于會幫襯、會“托”,而又要托得毫無痕跡。“捧哏”的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能喧賓奪主,搶了逗哏的風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參與”一定要明確目的,課堂不是讓自己出彩,而是通過自己不著痕跡的參與,讓學生這個主角表現得更加精彩。還有,在“捧”的過程中要注意語言,不能絮絮叨叨,犯喧賓奪主的大忌。否則,不知道課堂是老師在學,還是學生在學,還是少有的幾個優生在學。
最后,談談“合作者”這個角色。自主學習的模式要求教師必須不著痕跡地參與課堂。過多和學生合作,就會喧賓奪主,但不意味著不需要合作。教師可以把自己作為普通一員,置身于學生群體之中,參加一兩個小組的討論,不是為了改變這些小組的討論進程,更多的是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識的過程,以便及時進行調控和引導,從而避免因為長期處于“組織者”的角色,缺乏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必要的了解,在組織自主學習時讓學生的小組合作處于低效的狀態。
總之,在自主課堂中,只要教師研究并發揮好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的作用,那么,在自主課堂這個舞臺上,學生的學習會更加高效!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外國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