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讓學生變聰明,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可以說,閱讀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只有當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一種習慣,學生才會從容地坐在書本面前,細細地品讀,深入地思考。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高度重視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語文教師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教師在倡導學生自主閱讀的同時,更應教給他們閱讀方法,使其真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比如,指導學生閱讀《坐井觀天》一文時,我利用學生好奇的特點,準備了一幅相關故事情節的圖畫,首先出示圖畫,讓學生猜猜“小鳥和青蛙究竟說些什么呢?”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從而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急于想閱讀小鳥和青蛙的故事。
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激發閱讀興趣。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直觀思維為主,對抽象思維的理解,需要以直觀形象來加以輔助,而語文教材中插圖豐富,畫面形象、鮮明,在閱讀教學中,根據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巧用這些插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在學習《柳樹醒了》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插圖,并按順序說出春天的特征,接著鼓勵學生質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又將其拋給學生討論,并及時結合插圖,給予引導,再讀課文。
語文的學習貫穿小學、初中和高中,不同階段的學習側重點不同。我個人認為,在小學階段,有了一定的詞匯量以后,在閱讀一篇美文時,更重要的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圖,體會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師引領下對文章的肢解性解讀。無論是整體把握,還是大量的課外閱讀,都不得不依賴于學生的獨立閱讀。獨立閱讀并不是對教師的要求松懈,相反,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首先要求教師有精確的講述,巧妙的引導,能幫助學生對自己的閱讀感受和見解作出補充,或者對其進行調整和修正。
總之,閱讀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復一日的點滴積累。只有把學生帶進文本,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用正確的閱讀方法,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用心去體驗生活,從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 遼寧省燈塔市大河南鎮二臺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