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的導讀是學習新課的導向標,一段精彩的導語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學習氛圍,為課堂教學創設一個良好的開端。導語雖然在一節課中的比例很小,但在整個教學中卻能起到畫龍點睛、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下面是我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的一點對小學語文課的導讀方式的經驗。
一、設問式
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抓住課題設疑:這篇課文是“誰”回憶“誰”?為什么“回憶”的前面要加“十六年前”呢?同學們讀了課文就明白了。同時,教師板書課題《十六年前的回憶》。
《將相和》一課:這個歷史故事發生在我國的戰國時期,當時秦國最強大,想統一全國,想用威脅的手段占趙國的便宜。“將”指趙國將領,“相”指趙國的宰相,“將相和”的意思是“將相和好”,那么將相之間過去有什么矛盾呢?我們認認真真讀了課文就知道了。
《難忘的啟蒙》一課:童年生活是難忘的,童年時的啟蒙老師是可能會永遠留在每個人的記憶里,今天就學習一篇回憶啟蒙老師的文章——難忘的啟蒙(板書課題)。“啟蒙”是什么意思,啟蒙老師為什么令人難忘?我們讀了課文就知道了。
二、情境式
從觀畫入手,創設情境,使學生置身于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使學生受到感染,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如《清明上河圖》一課,讓學生按照從左至右的順序觀察畫面,畫面上的景物映入眼簾:萌動的樹木枝芽,數間農舍,農田初綠,阡陌縱橫,趕集的人們,運貨的騾馬;熱鬧的茶市,行人眾多,車水馬龍,繁華的街市,巍峨的城門樓。好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
“這幅畫卷細致地描繪了當時的風俗人情,橋梁建筑,道路交通等,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這部著名的畫卷,課文就是畫卷的解說詞。”讓學生品讀課文,讀第三遍課文時要讀出感情來。
三、激情式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你們是怎樣過大年夜的?”學生們紛紛發言,大年夜的過法各不相同。我接著問學生:同樣是大年夜,同樣是你這般年齡的一個小女孩,在舉家歡聚的大年夜,她卻悲慘地離開了人世間。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學習新課《賣火柴的小女孩》。”讓學生以小女孩身份進入故事的角色來讀課文,體味課文。
課堂導語的設計不拘一格,方式多樣,因課而異,豐富多彩。只要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學,樂于學,主動學,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就行,這是教學的目的所在。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教得輕松,學生才能學得愉快。
(作者單位 吉林省敦化市江源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