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是編寫者精挑細選出來的范文,無疑是學生模仿的例文佳作。而從仿寫到創作是小學生作文的有效途徑,因此,我與學生在學習某些名家名篇時,注重依托課本,從生活中取材,從身邊熟悉的事物著手,一起進行仿寫,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模仿范例,將學生帶出苦于作文的困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學習《山中訪友》,讀到“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好朋友?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這組句子時,作者對山中朋友的熱烈情感打動了每一個學生,他們捧讀課文,仿佛也在跟作者一道與山中朋友進行心靈的交流。
站在灑滿陽光的教室里,耳聽書聲瑯瑯,眼望著教室外邊那些高高的塔松,爭奇斗艷的月季花,還有沿墻體攀緣的五星花,以及那一架綠綠的何首烏,我突發奇想,忙請同學們停止朗讀,興奮地對他們說:“我們何不也來與校園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呢?”學生頓時興致盎然,眼睛里閃爍著見到親密朋友時的驚喜與親切。他們有的說:“你好!高高的塔松!多少個春秋過去,你仍然默默地站立在校園的角落里,是在守衛我們的校園嗎?”有的說:“你好!美麗的月季花!你張開燦爛笑臉,露珠在你的花瓣上流轉,是想讓我們與你一樣開心嗎?”還有的說:“你好!可愛的小銀杏樹!你搖曳著一片片小扇子似的綠葉,是想呼喚秋風快快來,把葉兒染成金色送給我們做書簽嗎?”……
學生的回答令我始料不及,多么豐富的想象力,多么靈氣的孩子們!“大家說的太精彩了,我們也來仿照《山中訪友》把它寫出來好嗎?題目就叫《校園訪友》!”“好!”孩子們齊聲相應,于是靈動與精彩從孩子們的筆尖流瀉而出。
孩子眼中的世界往往是獨特的,是美好的,也是純真的。當他們大聲朗讀自己寫的一行行真實的文字時,他們是微笑著的,因為有一種成功與喜悅之情在他們的心頭蕩漾著。
是的,作文素材就在學生身邊。只要老師平時能夠關注生活、感受生活、抒寫生活,那么,這種意識和習慣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依托教材,在深入解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緊緊圍繞課文內容,設計整篇仿寫、片斷仿寫、角色轉換改寫、縮寫、續寫、寫讀書筆記、課后問題解答、小型辯論、演講等多種形式的練筆,會使學生感到優秀作文離自己并不遙遠。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經常動筆,或者跟學生作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進步。”作文課,不是什么高深莫測的說教課,而是扎扎實實的讀寫課。只教給學生作文的方法、技巧,甚至幫他們列出提綱,而不與他們共同去思考,去想象,動筆去寫,作文教學恐怕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作文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反映,在教學中,師生共同作文,教師的引導在起示范作用的同時,又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尤其是中等程度及程度較差的怕作文的那些學生,依托教材,低起點,減小坡度,在教師的一路引領下,相信學生會很快走出低谷,會很快走出怕作文的陰影,樹立作文的信心。這樣,能有效提高學生整體作文水平,進入作文教學的陽光地帶。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的眼光不能僅限于課本材料,還應關注課外生活中的材料。結合學校舉行的校園集體舞比賽,我與學生一起觀察、討論,共同取材,各抒己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當一行行生動的文字在我們的筆下流淌,當一幅幅優美的畫面在我們的眼前重現時,學生由衷地發出感慨:“原來作文是這樣的近在咫尺,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善于發現美的眼睛里,就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所以對于學生來說,不是缺少材料,而是缺少關注,缺少發現,缺少參與,缺少教師的積極引導。因此,教師對作文材料的選擇起著引路人的重要作用。
不斷深入地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寫作實際,與學生一路同行,幫助學生打通思路,拓寬視野,使學生得法于課內教材,受益于課外寫作,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永遠值得我探討的課題。
(作者單位 山東省海陽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