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學生由于受知識、智力、生活經驗等的限制,往往缺乏與文本對話的深度、廣度、速度和效度。因此,學生與文本對話時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而這指導并非教師告訴學生,對話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的作用是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己去認識、體驗、感悟、創造。可以讓學生在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中,對文本的理解得到升華,引導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走進文本,加強體驗,內化文本,進而超越文本,提高語文素養。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容,而小學生閱歷尚淺,限于生活經歷和生活積累,認知能力不高,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借助一定的直觀形象來掌握知識,把握事物的規律和特征。同時,利用多媒體,化文字為形象,有利于突破重點、難點,有利于展現思維的過程。
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化形象為直觀,幫助學生正確感知。例如,教學《海底世界》,若不借助電教媒體,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雖然對海底世界滿懷好奇,然而,僅憑文字,只能停留在對字面內容的理解上,而無從深入理解課文,在頭腦中展現文字所描繪的形象。而通過觀看《海底世界》教學錄像,學生可獲得具體而豐富的表象,借助直觀形象,理解文字的內涵,走進文本,傾聽海底動物的聲音,認識海參、梭子魚、烏賊和章魚、貝類及深海魚等海洋動物及它們奇妙而獨特的活動方式。觀看錄像,一個個文字被活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學生的視野開闊了,同時,也從對畫面的感知中體會到語言文字表達的準確性。
多媒體技術還有利于展現思維的過程。對于某些邏輯性強的文字,學生掌握它需要科學的判斷和推理。教師可讓學生讀讀議議,再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相機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現動態的畫面,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這樣,利用現代教育媒體,構建合理的思維梯度,優化了認知過程。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內化文字,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閱讀語言文字,理解語言文字,使之化為自己的一種認識,一種體會,一種情緒,一種感受,這便實現了對文本的內化。而學生在內化的過程中存在差異。如何引導學生正確體味語言文字,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呢?現代教育技術憑借色彩鮮明的畫面,生動逼真的音響,以靈動的形象喚起學生的審美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發揮課文朗讀錄音的示范作用,讓學生在模仿中感悟,培養語感,也有助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把握。而在指導復述或背誦時,運用電教媒體,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中的內容在圖上形象直觀地顯現,而圖上的內容在文中又能找到與之相吻合的具體語言文字。在指導復述或背誦時,恰當地放映畫面,可讓學生依據畫面的內容,進行記憶或復現,起到引路的作用。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引導學生超越文本,激發語言表達的欲望
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對語言文字本身的感悟。借助多媒體,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學生有感而發,有了自己的思想,這便超越了文本,提高了能力。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將積聚的情感體驗一吐為快,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培養創新精神。
如教學《麋鹿》一文時,課前要引導學生預習,自主收集相關資料。在教學中,學習麋鹿的特點時,孩子們點擊圖片,圖文對照進行介紹,如數家珍,憑借多媒體,使學生對麋鹿的認識更真實。更具體。學生一邊將收集的圖片、視頻、資料展示出來,一邊介紹,使學生享受到學習勞動成功的喜悅。講述麋鹿的坎坷經歷,孩子的情感隨麋鹿的顛沛而起伏跌宕。學生興趣濃,暢所欲言。見到自己獨特的見解受到他人的重視、認可,學生的表現欲望更加強烈,思維的火花在這里碰撞,創新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自主參與學習也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總之,將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教師應精選精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恰如其分地展現教學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用好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武進區橫山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