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美術與生活的關系角度,著重闡述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該讓美術走進自然、走進社會、回歸生活,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水平、審美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自然;社會;生活
美術的靈感來源于生活,美術又彰顯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美術與生活是相互融合、相互鏈接、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感悟生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學習美術知識,用美術描繪生活之美。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讓美術親近自然
自然界中,有花木蟲草、飛禽走獸、日月星辰,有許多我們常見的植物、動物、生物,也有許多神秘的、神奇的自然現象。我們生存在自然界之中,自然又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探尋著自然界的奧妙,自然界又給予我們無數的藝術靈感。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去獲取繪畫的靈感,從大自然中感受美術的魅力。
例如,學習小學美術教材(人美版)中的《想象的鮮花》《美麗的葉子》《給樹爺爺畫像》《家鄉的山林》等課程時,這些內容都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植物,那么就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去體會、去感悟、去學習。春天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公園或者郊區去游玩踏青,學生可以畫公園里一簇簇的迎春花、玉蘭花、海棠花,也可以畫山坡上層層疊疊的桃花、櫻花、杏花,還可以畫一畫路邊星星點點的不知名小野花。夏天時,可以來到郊外的溪邊、河邊,畫一畫清涼的山泉,畫一畫水中的小魚小蝦。秋天時,可以到田野里,畫一畫落葉飄飄的深秋景象,也可以畫枝頭上滿滿的累累碩果,還可以繪畫出田野里農民忙于豐收的勞作情景。冬天時,可以在操場上畫一畫雪景,畫一畫學生穿著厚厚的景象,畫一畫枝頭上害羞的臘梅。下雨天,可以畫一場暴雨的景象;刮風的時候,思考如何用繪畫來表現風;炎炎烈日,又該如何著筆表現等。
在繪畫大自然的時候,教師再結合課堂上的知識給學生以適時的指導和點撥,例如,要注意線條的粗細、顏色的調配、空間的變換等。讓學生用自己的雙眼去發現自然界的美,用紙和筆去記錄生活中的美好,用心去體驗生活中的美學藝術。
二、讓美術走進社會
社會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課堂,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事物都是與美術無法分割開來的。我們住的房子、逛的商場,都是充滿強烈美術感的建筑;我們坐的汽車、玩的游樂設施,也是有著許多色彩、形狀等的美學藝術;路邊的廣告牌,我們身穿的衣服……每一樣都離不開美術、離不開美學。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善于利用社會這個大課堂,讓學生走進社會去學習美術。
例如,在學習《畫汽車》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學習之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觀察馬路上的汽車,觀察汽車的形狀、顏色、大小以及構成部件等。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汽車4S店里去仔細觀察一下汽車的內飾、坐椅、配件等部件;或者請專業的銷售或維修顧問給學生講解一些專業的汽車知識,雖然有一定難度,但是可以讓學生對汽車有一個感性的認知。讓學生走進社會之中,親身去觀察、了解汽車的種類、形狀、顏色等特征。然后,再將自己所了解到的畫出來,用不同的線條、色彩畫出自己所喜愛的汽車造型,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思維能力及綜合繪畫能力。
三、讓美術回歸生活
美術源于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也無處不滲透著美學藝術。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食物、餐具、學習用品等,都可以成為美術學習的素材。而美術繪畫的原則,也是盡量還原事物的本真,回歸生活的本質。那么,讓美術回歸日常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美學藝術也十分重要。
例如,我在教學《家鄉的風味小吃》《巧用紙餐具》《神奇的小廚師》等課程時,就可以緊密聯系生活進行教學。以《家鄉的風味小吃》為例,教師首先可以讓來自不同省份的學生與大家分享一下各自家鄉的特色小吃。如,北京的學生會說:豆汁兒、炸醬面、驢打滾、糖葫蘆、果脯等;重慶的學生會說:麻辣燙、酸辣粉、小火鍋、豆花等;江蘇的學生會說:生煎包、臭豆腐等等。談論到這些美食時,學生的興趣頓時被激發起來。接著,教師便引導學生用彩紙或彩泥,親自動手制作自己感興趣的、了解的或喜愛的風味小吃,制作出它們的形狀、顏色、特點。最后,組織全體學生相互欣賞“作品”。與此同時,教師升華教學內容,將家鄉的風味小吃與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風俗習慣結合起來,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和眼界,也培養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總之,生活是一門大學問,美術就是生活。小學美術教學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否則美術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美術教師要善于引入自然、社會、生活中的景物、人物與事物共同服務于小學美術教學巧妙地引用生活源泉,澆灌美術之花。讓學生用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有一雙善于描繪美的巧手,有一顆善于感悟美的真心,在生活中學習美術,讓美術教育回歸生活的本真。
參考文獻:
[1]金彩鳳.小學美術教學與生活的鏈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7).
[2]徐磊.小學美術教學回歸生活的思考與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07.
(作者單位 河南省洛陽市教育局直屬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