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把數學問題轉化為生活問題,進而分析、解決這一問題,得出數學結論,并進行解釋和應用。
一、創設操作情境,使學生在動手中解決問題
在數學課上,要讓學生動手,就要創設操作情境。如,在學習體積和表面積這一節中,教師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課上讓學生做一個小設計師,先親自動手量一量這個紙盒的長、寬、高或棱長,再求出這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然后對體積和表面積進行比較。這樣,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后,再進行計算來比較體積和表面積,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入境中體驗數學
在教學中,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努力創造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提出猜想和看法,并能主動探究。如,在學習立體圖形這一部分中,我先給學生留了這樣一道題:做小小設計師:到建材商場選擇漂亮地磚,記住尺寸,準備為班級鋪地磚。到了課上,我讓學生先說說,你為班級選擇多大尺寸的瓷磚,每塊瓷磚的價錢是多少?學生都選擇了自己滿意的瓷磚。我讓學生算一算,用你選的地磚,教室共需要多少塊?一共需要多少錢?哪個學生選擇的瓷磚價錢便宜、質量好、適合我們班地面鋪設的條件。通過實踐活動,把數學教學融入實際生活中去,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發現找規律
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各種靈活生動的情境,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實踐、動手的機會,使學生在探索與實踐中獲取經驗,發現規律。
在學習分數加減法時,我引導學生從自主計算中發現規律。如,計算學生先計算,從結果中發現規律。教師接著引導,這類型的分數計算題如果是加法,有沒有類似的規律可循呢?學生在小組內試著出題,尋找規律,終于找出了兩個數相加,它們的分子相同(0除外),分母是相鄰的兩個自然數(0除外)也有規律可循。如結果是:分子等于相同的分子乘以兩個分母之和,分母等于兩個分母的乘積(分母不為零)。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提高了計算的速度,也使學生從中明白了只有勤于動腦,才會有所發現的道理。
總之,在教學中,應努力為學生提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的機會,讓數學課堂變成生動而活潑的生活情景,把數學課堂變成學生親近生活的便道、智慧靈動的舞臺。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快大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