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是教師的責任田,面對如今的教育形勢,教師該怎樣去精心耕耘、收獲成功呢?
一、高效課堂初探
十幾年的一線教學使我看到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存在的種種弊端,感到課堂教學死氣沉沉,孩子們學習負擔過重,只注重追求高分,對學習沒有強烈的興趣,潛力挖掘不出來,綜合素質得不到提升,漸漸失去了孩子該有的天性,變得沒有了活力,沒有了思維,沒有了主見。面對此種狀況,我憂心忡忡,迷茫無奈。
正是這時,我接觸到了有效教學,使我的眼前一亮,看到了希望之光。去年3月4日我縣在儒林小學召開“優(yōu)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推導培訓會,會后各市縣級實驗校就紛紛摸著石頭過河了。那時我在一所縣級實驗校工作,形勢所迫,我決定親自下水,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了解課堂新模式的真實效果,也借此撫慰我長久以來難以平靜的無奈。于是,我率先在自己的課堂搞起了嘗試。但這畢竟是一個新事物,我們的孩子能否適應,各方面的能力能否得到提升都還是個未知數(shù)。剛開始,我憑借的僅僅是培訓會上一節(jié)讓人看起來結構混亂、云里霧里看不明白的示范課和隨后專家的報告,還有回來后在網(wǎng)上搜尋的如《寶雞市有效教學指導手冊》等一些零星的理論,這根本無以引導我正確前行。開始我純粹是霧里看花,把握不住高效課堂的靈魂,只注重了形式上的模仿,把很多的時間投入到了“三單”的設計和制作中,以為它的質量高了就可以保證課堂的效率??傊?,該想的轍都想了,不該用的時間也都用了。
剛開始,孩子們手里拿著制作精致的“三單”,幾個人圍成一圈,興致極高,課堂似乎也呈現(xiàn)出了該有的活躍氣氛。但課堂秩序很亂,稍微好點的學生還能認真完成手中的“三單”,大多數(shù)就只知道湊熱鬧。后來經(jīng)過測試,我沒有得到令人欣喜的好結果。
我開始查找問題的癥結所在,就在這時,我有幸去北京參加了韓立福博士主講的有效教學體驗式培訓會,通過詳細聽取韓教授的報告,親身經(jīng)歷有效教學模式,我豁然開朗——我那純粹是照葫蘆畫瓢,形似而神非的高效課堂!
二、對高效課堂的再認識
高效課堂的精髓和本質是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自主實踐的機會交給學生,它看重的是終極效果,即學生在四十分鐘課堂內(nèi)知識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態(tài)度、世界觀的改變,落腳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鍛煉學生和知識對話的能力。教師要想使每節(jié)課達到預期的目的,就必須在課前投入大量的時間做準備,要認真研究每一位學生,熟知學情,要對課堂出現(xiàn)的任何問題有預見性,要根據(jù)具體教學情況精心設計“一案三單”。而且“三單”僅僅是教師用以達到自己教學目的的一個介質。在學生都入轍了,知道怎么生成問題、解決問題了,它就可以退出了。
學生自主探索時,教師要時時將孩子思維的那根線的終端牢牢拽于手中,在必要時適時地引導孩子們的思維向著我們預定的目標靠近。但這個度必須掌握好,什么時間緊,什么時間松,什么時間收線必須心中有數(shù)、游刃有余。對于學生千萬不可以操之過急,必須要讓孩子們從理念上了解高效課堂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的本質區(qū)別,要讓他們明白這個舞臺屬于自己,就要敢想、敢說、敢做,要讓他們學會怎么去想、怎么去說、怎么去做,學會自主探究,學會互助協(xié)作。當學生成為課堂的主演,甚至于導演,我們教師就可以當觀眾或聽眾來分享孩子們學習的快樂了。
三、對高效課堂實驗的反思
高效課堂的推進是弦上之箭勢在必發(fā),作為上級教研部門不可操之過急地一味推廣,沒有對一線教師真正地“洗腦”,沒有扎實有效的培訓,教師們急急上陣只會草草收兵,那樣挫傷的不只是教師的積極性和對此項教改的信心,更主要的是一旦學生不良的認知和習慣養(yǎng)成了,要改又要費很大的周折。教師要穩(wěn)步推進,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作為每一位參與課改的教師必須講求“實”——真實、實在,切忌弄出一些花哨的形式來糊弄上級,欺騙學生,搞換湯不換藥,穿新鞋走老路的課堂改革。
(作者單位 陜西省鳳翔縣南指揮鎮(zhèn)八旗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