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花邊有多長》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了解了長方形特點,學會了測量,了解了一些測量單位,并對周長已有了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旨在讓學生計算花邊有多長的同時,理解和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選擇較簡單的方法進行計算,也是今后學習計算其他圖形周長的基礎。
本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種形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學生通過討論不僅能自己歸納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還能找出最簡便的方法。教材這樣的安排真正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還能讓學生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二、學生分析
我校處于城鄉結合的地帶,全班63名學生。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學生在學習基礎、自主學習、解決問題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兩年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合作交流的能力,對長方形、周長等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為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主動探索,積極學習,讓學生在自主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升華,強化記憶;同時也在不同的認識水平下共同進步,最終理解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三、教學思路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倡:“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本節課教學中,我首先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召開一個主題中隊會,要在黑板的四周圍上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引入課題,接著,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并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全班匯報。讓學生展示不同的方法及想法,充分體驗各種不同方法的特點,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
四、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3.能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我們班要召開一個主題中隊會,要在黑板的四周圍上花邊,這樣裝飾一下會更好看。可是花邊買多了浪費,少了又不好看,到底需要有多長的花邊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問題。(師板書課題:花邊有多長)
2.師出示課件,提問:“至少”是什么意思?
3.師:那你知道求花邊的長也就求什么的長?(生回答后,師板書:長方形的周長)
【設計意圖:引入新課時,創設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相聯系,與生活實際密切結合,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同時隨著問題的逐步深入,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逐步學會把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從而體現課程標準提倡的理念: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二)經歷過程,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1)師:現在請你動動腦筋,看看你能用什么方法來求出這個黑板的花邊到底有多長?
(2)師: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想法和小組里的同學交流一下。(教師巡視、指導活動)
2.匯報交流。
師:現在誰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學生匯報:
生1:34+25+34+25=118(cm) 長+寬+長+寬=長方形的周長
生2:34×2+25×2=118(cm) 長×2+寬×2=長方形的周長
生3:(34+25)×2=118(cm) (長+寬)×2=長方形的周長
讓學生體驗各種方法的特點。
3.師:同學們,這幾種算法都可以求出花邊的周長。你比較喜歡其中的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師:那你認為哪種方法最簡便呢?為什么?
通過比較,多數學生選擇了(長+寬)×2,這種最簡單,那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就可以使用這種最簡單的計算方法來求長方形的周長。(板書: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全班齊讀)
4.師:請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這幾種算法無論你用哪種方法,都必須知道什么?(長方形的長和寬)
【設計意圖:本部分為本節課重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思考后,同桌交流,最后再匯報,不僅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還能豐富自己的思維。學生自己通過比較后也能找出簡便算法,充分尊重了學生探求知識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充滿成就感的體驗中快樂地學習,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解決問題,實際應用
1.師:同學們學會了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后,現在老師想考考你,看看你會不會用?你敢來試試嗎?
(課件出示)第1題:有一個長方形的游泳池,(下轉第156版)(上接第155版)長36米,寬20米,它的周長是多少米?
2.提高練習,解決實際問題。(課件出示第2、第3題)
3.拓展性練習。(求籬笆的長)
師:下面老師還有更難的題目,你們敢挑戰嗎?(課件出示第4題)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由淺到深,讓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努力實現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小結
同學們,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