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倡導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就“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這個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并通過教學中的實例闡述新課程改革下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教師;教學;組織者;促進者
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筆算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各位余數都是0)》,這一課是在商是一位數筆算除法和口算除法的基礎上來學習本節課的,我把本節新授片段及反思寫出來供各位同仁閱讀交流。
【片段】
師:在口算24÷2時你是怎么算出來的,說說你的口算過程。
生:20÷2=10,4÷2=2,10+2=12。
師:你能結合自己剛才口算過程,用除法豎式來計算24÷2嗎?
(教師請三位同學到黑板上嘗試,其余學生在課桌上計算。三個學生在黑板上列的算式全是下圖(1)式。)
(1) (2)
師:有沒有和這三位同學列的豎式不一樣的?
(這時全班只有一個學生舉手。我感到很突然,因為圖(1)在我的備課中根本沒有考慮到。)
師:請你上來列出你的豎式。
(這個學生列出上面(2)式。)
師:列(1)式的同學請舉手。(全班53個學生,52個舉起了手。)
師:有這么多同學是這樣做的呀!請一位同學說一說你的計算過程好嗎?
生1:24除以2,十位上2除以2得1個十,個位上4除以2得2,10和2合起來是12。
生2:我先算個位上4除以2得2,十位上2除以2得1個十,10和2合起來是12。
生3:我直接24除以2得12,商上12,12乘2得24。
師:聽了三位同學的計算過程,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三位同學的計算順序不一樣。
師:請列(2)式的這位同學講一講你的計算過程。
生:先算20除以2得1個十,商的十位寫1,1個十乘2得2個十,2個十被分完了,2減2得0不寫,再算個位上4除以2得2,商的個位上寫2,2乘2得4,4減4得0,24除以2得12。
師:你們又有什么發現嗎?
生:(2)式的計算過程和口算過程是一樣的,先算十位再算個位。
師:假如讓你們選擇一種豎式,你會選擇哪一種?
生(異口同聲):第一種。
師:為什么?
生1:第一種簡單、快。
師:我把24除以2改成34除以2,你們還能算出來嗎?
(學生試做,不一會兒有學生舉手。)
生1:用(1)式來計算34除以2算不出來。
生2:我用(2)式計算34除以2能算出來。
師:這時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被除數十位上和個位上的數除以除數(余數不是0)時就不好用(1)式來計算了。
師:說明什么?
生1:(1)式只能解決今天學習的內容。
生2:但這一節課學的內容可以用(1)式來計算。
師:這一節你們喜歡哪一種算式就用哪一種算式。
練習本節課教學內容……(教師在練習中發現確實還有很多學生在用(1)式進行豎式計算)。
【反思】
我國教育專著《學記》曰:“學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反也。教后知困然后能自強,故曰教學相長也。”上完這一節課我有所得,也有所失,得到的是教育者要向學生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學習者,會有什么地方值得教師向他們學習的呢?首先要學習他們實用主義的精神。在教師的眼中是要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用正確的方法計算一位數除兩位數(各位除沒有余數)的方法。學生掌握了則表明這節課成功了,反之則失敗了。而對學生而言,我用簡單明了的方式計算出所給的算式,就是我最大的發現。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達到了學習的目的,這種實用主義學習觀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其次,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本能性建構。從表內除法到本節學習內容是學生在已有學習經驗和本節課對計算理解的基礎上得出的方法,這種“內化”新知識的方法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課本上的方法是以后學習各位有余數除法的一般性方法,雖然書本上有正確的計算豎式,教師也針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積極的引領,但學生并沒有因為這些權威性的暗示而改變真實的自我構建,這是一個學習者難能可貴的精神。再次,學生的學習應該是曲線型的學習過程。一個人的學習過程應該是直線型的還是曲線型的?數學知識是螺旋式呈現的,學生所說(1)式可以解決今天所學的知識,對于以后出現各位除有余數的除法時再利用(2)式來計算,這正反映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是非直線型的,是有波折的曲線型的發展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允許這種波折、承認這種波折,因為人類都有擇優、改進的權利和本能。
“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是主導者的角色。這一節課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存在的失誤之處是過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站在本節課看學生的(1)式是一個原創造生成性知識,但到下一節課則會給新知識帶來消極負遷移。所以,對于這一節課,教師應該采用一分為二的眼光來看待它。教師已經從本節課教學內容擴展到十位除有余數的除法,但我擴展后又退到了原來的教學目標上來,忽視了計算格式科學規范化教學,這時學生獲得(1)式計算方法后,可能會形成定式,給后面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這是一個失誤。
總之,人是在不斷的成功和失敗中吸取經驗的,教師只有在教學的得與失中不斷認識自我,我們的課堂才不會單一,課堂才會顯現出我們教育者的靈氣和底氣。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泗洪縣界集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