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的開始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安徽省共有多少人口嗎?先估計一下吧?!奔ぐl(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讓學生利用生活經(jīng)驗認識近似數(shù),再通過班級人數(shù)這樣一個準確的數(shù)字與近似數(shù)對比,進一步增進學生對近似數(shù)的理解,認識到生活中常用近似數(shù)表示數(shù)的必要性。
教學中,我強調自主學習、注重合作交流。讓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中進行,使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掌握活動的經(jīng)驗,提高探究、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雖然我感覺在教學中啟發(fā)得不錯,學生很積極主動,自認為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在練習的反饋中,出現(xiàn)了以下幾種錯誤。我整理如下:
1.有幾位學困生不知應該取舍哪一位上的數(shù)字,比如:“148264”要求四舍五入到百位,學生竟把百位上的數(shù)舍去了,寫成“148264≈148000”,雖然在教學中一再強調:要求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要看這一位的下一位上的數(shù)字是多少,再決定取舍,如果是0,1,2,3,4就舍去,如果是5,6,7,8,9就進一。其實這幾個數(shù)是學生根據(jù)“四舍”“五入”這四個字交流、研究、探討出來的,按說印象應該很深才是。
2.有一位女同學把“148264”要求四舍五入到百位,寫成“148264≈1483百”,還有一位男同學四舍五入到十位寫成“148264≈14826十”。
3.有三位同學寫不好“約等號”,一個寫成英文字母“w”形狀,一位寫成波浪狀,一位把“≈”翻過來寫。這在教學中我確實沒重視這些情況,我認為太簡單了,大家肯定都會。我也沒有專門挑出來教約等號的寫法,所以,看到這幾位同學有如此的創(chuàng)意,我有些哭笑不得。
仔細分析以上這些情況,我進行了深深的反思,認為一方面可能是我在上課過程中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沒有因材施教,只是跟著成績好的、接受新知識能力快的學生的步伐走,所以忽略了后進生。另一方面我認為主要是這些學困生基礎薄弱,對新知識適應能力較慢,且上課分神,不專心聽講,態(tài)度不端正等有關。導致這些學生往往再輔導多次才能跟上步伐。所以,對一個班級來說,學生的個體差異參差不齊,那么怎樣整合才能使他們更好地共同前進,這需要教師有一定的耐心、方法和優(yōu)異的教學技術。目前,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現(xiàn)有的方法只能是在課堂之外的時間給后進生多講解幾遍、多出幾道練習題來幫助他們。
不過,我也得感謝他們,他們在練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類型,也許是我難以憑空想象出來的,也是我在備課過程中無法預料的、也是以后要彌補的。這些錯誤給我提了醒,我會認真地收集整理,作為我的寶貴資料,為我以后的教學提供更多的幫助。
(作者單位 安徽省霍邱縣白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