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作為教學的主體,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有創意的閱讀能力是其最基本的目標。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擁有廣闊的思維空間,當中充滿了豐富的智力操作。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可以形成熟練的閱讀心智技能,嘗試到智力勞動的愉快。
一、營造情境,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
形象、直觀的東西容易吸引小學生的注意,而形象思維則是小學生的主要思維方式。教師在教學環節中可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在體驗中驅動思維。
片段一:蘇教版六年級下冊《青海高原一株柳》
師:學到這里,我們已深深地懂得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是一株( )的柳樹?
生:這是一株頑強的柳樹。
生:這是一株生命力強的柳樹。
生:這是一株堅忍不拔的柳樹。
生: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
師:可課題明明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為什么要寫作者家鄉灞河的柳呢?
生讀課文。
師:灞河的柳有什么特點?
生:婀娜多姿。
生:風情萬種。
生:極易生長。
師:對了,老師也找了一些描寫柳的詩詞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讀課文。
師:家鄉灞河的柳有沒有意義呢?
生:它們的環境不一樣,所以,作用也不同。家鄉灞河的柳極易生長,卻能美化環境,裝點著美麗的江南風光,而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更給人以啟迪和生命的感悟。
生:這是對比的寫法,寫家鄉灞河的柳是襯托青海高原一株柳。
師:是啊,同是柳樹,所處的環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無論是順境的還是逆境的,它們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慰和歌頌。那么,人也一樣,順境中要珍惜,逆境中不畏怯,就讓我們的生命之樹都郁郁蔥蔥。
二、挖掘文本,拓展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解讀文本不可只停留于膚淺的認識,需要積極訓練才能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片段二: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只揀兒童多處行》
師:老師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發現課文的第六節(春光,竟會這樣地飽滿,這樣地爛漫!它把一冬天蘊藏的精神、力量,都盡情地發揮出來了!)與原著的第六節不一樣——“春光,就會這樣地飽滿,這樣地爛漫,這樣地潑辣,這樣地華侈,它把一冬天蘊藏的精神、力量,都盡情地揮霍出來了!”請發表你們的看法!
生:有的認為原著好,有的認為改編的好。
師:改編派(甲方)與原著派(乙方)陳述各自的觀點。
甲方:文章不是寫給兒童看的嗎?“華侈”,我們不懂。
乙方:不懂,正需要學習。我方認為,“這樣地飽滿,這樣地爛漫,這樣地潑辣,這樣地華侈”排比在一起,一氣呵成,情感貫通。
甲方:“揮霍”是貶義的,不如“發揮”用得好。
乙方:“發揮”是有所限制的,顯得有些溫柔;“揮霍”是無所顧忌的,顯得很灑脫。還是用“揮霍”更顯得春光飽滿。
師:學習書本而不迷信書本,崇拜作家而不盲從作家。這是一種優秀的思維品質。
三、展開辯論,珍視思維的獨創性
亞里士多德說過:“人的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疑問是思維的火種,經過思考才能釋疑解難。在課堂教學中,產生了疑問,除了教師引思之外還必須組織學生討論,這也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好辦法。
筆者在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時,課文第八自然段寫到“火星上是否有生命還是一個謎。”教師問:為什么科學家說在火星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十分渺茫?我讓學生先說說自己的理解。接著提出:你認為火星的地表下會有生命嗎?有同學認為“火星的地表下有生命”,有同學認為“火星的地表下沒有生命”。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這樣的形式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拓寬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激發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
可見,教與學是課堂教學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舉一反三,讓學生進行知識遷移,悟出學法,這樣,自然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橫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