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作為教師,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但是,如何讓自主學習落到實處,避免自主學習流于形式,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為此,筆者結合《給家鄉孩子的信》,談幾點感觸。
一、營造自主學習的時空,使主體參與落到實處
案例描述:(《給家鄉孩子的信》第三自然自學環節)
師:巴金爺爺以他的愛感動了家鄉的孩子們,也深深感動了我們。現在就讓我們繼續走進文本,從樸實的語言中感受巴金爺爺的人格力量,聆聽他的教誨吧!
布置自學第三自然段,映示自學提示:
學生或默讀,或輕聲讀,在文中圈畫作批注,教師巡視。巡視中發現有學生在做答題式的批注,如:我發現了巴金爺爺……,立即提醒大家——
師:同學們,作批注時可以直接注寫自己的感受,一句話,一個詞都可以,要提高自學的效率。
思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顯然,語文課堂中閱讀的主體理所應當是學生,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就要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但我們經常會發現自主學習流于形式,自學、討論只是一晃而過,學生的主體地位仍然得不到落實。因此,教師有必要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給學生充分的時空自主閱讀實踐,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產生獨特的個性化感悟。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教師交給學生閱讀、批注的方法,給學生安排了充足的讀書、思考、討論的時間,使學生從容地自讀自悟,使主體參與落到實處。
二、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提高自主學習實效
自學任務完成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中心話題“______的巴金,從中受到哪些教益?”進行互動交流。
師:同學們,老師發現大家剛才讀得都很專注,說得都很動情。那么就讓我們一起分享一下你的收獲吧!誰先來談?
生:我認識到一個愛祖國、愛同胞的巴金。巴金爺爺在信中說:“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這種感情。”
師:是的,巴金爺爺的作品充滿了對祖國和同胞無限的愛。課前同學們也搜集了不少資料。有誰能補充介紹一下巴金爺爺用哪些作品表達了他的這種感情?
生:我了解到巴金爺爺凝聚了畢生的激情與智慧,寫下了《家》《春》《秋》《霧》《雨》《電》……
生:我了解到巴金爺爺的作品先后被譯為2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廣為流傳。他是獲得國際性榮譽最多的一位中國作家。2003年,國務院授予了他“人民作家”的榮譽稱號。
師:巴金爺爺的作品語言樸實,情感自然流淌,他的許多優秀作品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這里老師推薦他的散文《燈》中的兩段話給大家欣賞一下。
學生自由讀這幾個語段,體會、交流文字中涓涓流淌的愛。
師:的確如此,巴金爺爺的作品不但展示了他的才華,更飽含著他對祖國和同胞深沉的愛,怎能不讓我們欽佩?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字。
接著,師生、生生繼續互動交流,感受巴金謙遜樸實、樂于奉獻、珍惜時間的人格魅力,學生或選用文中語言闡述,或補充課外搜集的資料證明,巴金的形象也漸漸豐滿起來。
思考:學生是閱讀的主體,但教師的主導、引領作用更不能丟。在語文課堂中我們經常看到學生自選方法、自選內容,然后東一榔頭,西一棒地說一說、讀一讀,表面看來熱熱鬧鬧,其實流于形式,流于膚淺。這時,教師有必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引導者、促進者、協作者。既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重視強化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兩者緊密結合,才能實現教學的和諧,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這一教學片段中,教師引領學生圍繞中心話題“__________的巴金”展開討論、交流。在學生已經學有所獲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重組、整合課內外資料,適時加以點撥和推薦,使學生對文本、對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豐滿,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的實效。
三、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案例描述:
師:同學們,巴金爺爺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們。那么在自學的過程中,你有哪些疑惑需要提出來和大家交流嗎?
生:老師,文中說“今天回顧過去,說不上失敗,也談不到成功。”為什么不用“回想”呢?
師:請同學們把“回想”帶到文中讀讀,體會比較一下,有什么異同。
學生自由讀、比較,然后交流。
生:我發現這兩個詞都有回過頭想的意思,但是“回想”顯得有些隨便一些。
師:那么用“回顧”怎樣呢?
生:回顧顯得認真、嚴肅一些。
師:老師建議大家現在就查一下字典,看看“回顧”和“回想”究竟有什么細微的差別。
學生當場查字典,然后匯報、交流。
生:“回顧”就是有目的地回想和總結。“回想”就是回憶,想從前的事。
師:是的,巴金爺爺在信中對孩子們說的話,不是隨便說的,而是很慎重、很真摯的發自肺腑的表白,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我們學語文就應該這樣,不僅要關注文章的內容,還要關注語言的形式,從中習得方法。
思考: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提問當法寶,很多時候采用的是“帶著問題讀”,學生總是圍著老師的問題轉,在老師既定的框架內回答問題,雖有議論紛紛的場面,但始終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思維被限制,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的發展也受到限制。當然,我們并不反對教師在突破重點難點、促進思維、理清思路方面的提問,但不管教材難易、學生水平和年級的高低,課課“帶著問題讀”,段段“帶著問題讀”,長此以往,必將造成閱讀能力的缺陷,不能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不能發揮其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俗話說,學貴有疑。疑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因此,讓學生能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片段中,學生產生了疑問,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讀書、主動探究、啟發學生采用讀書比較、查字典的方法解決問題,感受文章遣詞造句的準確,并且從中習得方法。這樣學生不但讀懂了課文,而且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習語文的興趣自然會越來越濃。
總之,教師一定要從講臺上走下來,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主體參與的實效性,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造和發現,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石馬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