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但是作為教師的我和我班學生,讀書的現狀卻令人擔憂。后來,經過反思,我發現存在這一惰性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閱讀的激情。正當我為自己和孩子們的這一缺點而感到憂心時,沒想到一個小小的課堂插曲卻將我們遺失在心靈深處的閱讀激情重新點燃了。
一、課堂中的故事
那天,我正教學《動物的“睡眠”》一文。就在課堂接近尾聲時,一個學生舉手要求發言。
“老師,蝸牛為什么會經常性睡眠呢?”
這時,一個學生接過話茬:“我知道,是因為蝸牛怕熱。”
“那蝸牛靠吃什么生活呢?”這時,大家都默不作聲,紛紛把目光轉向我,向我求助。說實話,備課時我從來沒研究蝸牛為什么會經常性睡眠?我也不知道蝸牛靠吃什么生活?這時,我只好坦然地告訴學生:“老師也不知道。”
聽我這么一說,同學們紛紛說:“今天我回家上網去查一查。”
……
“那好,孩子們,咱們今天回去就弄清楚兩個問題:(1)蝸牛為什么要經常性睡眠?(2)蝸牛靠吃什么生活?明天早上第一節課我們舉行一個新聞發布會,把你的知識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二天一早,我走進教室,同學們就紛紛向我展示了他們的成果。為了突出對這次活動的重視,我還特意讓班上的美工組將黑板進行了美化,上面寫著“動物睡眠之秘——新聞發布會”。
發布會一開始,楊鑫就說:“我通過查資料了解到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松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
朱泉鑫補充道:“蝸牛喜歡潮濕但怕水淹。這可能就是它為什么總會在雨后活動的原因。”
……
討論還在繼續,聽著孩子們的發言,我想:這不就是一次點燃孩子的讀書熱情的最好的教育良機嗎?于是,我靈機一動說:“看來同學們昨天回去準備得很充分。那通過這次活動你有什么話想說呢?”這時,教室里又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有的說:“我們遇到不懂的知識可以上網查一查。”“老師,不如我們每周都舉行一次這樣的新聞發布會。”尹琪的提議引來了許多關注的目光,大家都用急切的目光看著我,向我征求意見。
“你的建議很好,那我們給這個活動取個響亮的名字吧!”
在大家的一致贊同下,“‘小水滴’讀書交流會”誕生了,并規定每周一早上8:00至8:30為讀書交流時間。
起初我以為這只是孩子們的一時興起,真怕他們堅持不下來,可是經過近兩個月的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對讀書的興趣有增無減,而且涉及的范圍很廣。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我班學生在本期的校園文化藝術節中的“校園讀書知識競賽”活動中一鳴驚人,以明顯的優勢取得了年段第一名的好成績。而我也在與學生的交流討論中,重新燃起了讀書的激情。
二、活動后的反思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反思這次活動成功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我抓住了最佳的教育時機,找準了小學生的求知志向和閱讀興趣,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源。由于活動需要,不斷激發了他們閱讀的欲望,使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斷得到鞏固,閱讀量大大增大,學生書讀得越多,就越會讀書,越喜歡讀書,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最終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最后,我的轉變恐怕是對“教學相長”這一理論的最好詮釋了。也許我是在參與學生的活動中,在傾聽與分辨中越來越感到自己知識的匱乏,在主動與被動之間迸發了讀書的熱情與愿望吧!
真的感謝這個課堂小插曲,讓我重新找到閱讀的樂趣,真的感謝這個小插曲,讓我和我的孩子們也真正愛上了閱讀。
(作者單位 重慶市北碚區水土鎮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