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就像一個巨大的“鐘擺”,你給它的力度越大,它反彈的力度也就越大,這個“鐘擺”的核心就是廣大的老師。不可否認,語文課改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問題也不容忽視,很多語文課疲于“探索”,其結果是語文課堂早已變味。
現象一:“揠苗助長”式
所謂“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是從大語文觀的角度來講的,其實,語文的外延永遠小于生活的外延,小學語文只能是童年的語文,這是由兒童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決定的。作為教師,都知道獨特的體驗是難能可貴的,可很多時候我們老師只把自己定位在“傳道授業”者的位置上,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一股腦兒全塞給學生,完全忽略了學生是否能接受。
現象二:“放任自流”式
當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成了教學活動中最時尚的用語。我們提倡“以學為教”,但同時,也要提倡“以教導學”,即發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引導、組織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具有很強的教學調控能力,而不是打著“學生主體”的旗號,讓學生“牽著鼻子走”,有時課堂表面的活躍掩蓋了教學的真相:要么是學生無論有什么樣的觀點,甚至是錯誤的人生價值觀,教師仍不忘夸獎其有“高見”;要么就是在延伸、拓展口號下的“過度發揮”,結果使學生“如墜入云里霧中”,毫無收獲……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想很多人都曾遭遇這樣的尷尬,因此,建立充滿活力的新語文課堂已迫在眉睫。其著力點應該是: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導情激趣
斯卡特舍說:“教學效果基本取決于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激活學生學習的熱情與需求,通過有效的組織,利用有效的空間,讓學生產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學《大江保衛戰》時,考慮到學生沒有切身的體會,我播放了1998年長江洪水肆虐的情景,人民子弟兵與洪水大決戰的驚心動魄場面和感人事跡,學生一個個仿佛身臨其境,自覺主動地去朗讀課文,從文字間深深感悟到人民解放軍心系人民,積極抗洪,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以及軍民魚水情。在教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時,我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感受大自然的絢麗與奇妙,激發探究欲望。同時還可以通過講故事、開辯論會、當導游等方式來創設情境,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時,當學生深刻體會到大黑騾子對部隊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彭德懷對大黑騾子有著特殊的感情時,我拋出問題:大黑騾子到底該不該殺?各自陳述理由,展開辯論,學生在爭論的過程中感受到彭德懷對大黑騾子既懷有深厚感情又不得不忍痛割愛的矛盾復雜的心情。
二、學會預習,鼓勵善疑,適時點撥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告訴我們:“教學不能是講解式的,不應當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應當讓學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緒,使自己成為發現者。”一直以來,課前預習這個環節最易被很多語文教師忽視。沒有學生高質量的預習準備,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實際教學中,尤其是中高年級的執教者,應該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如“不動筆墨不讀書”,并通過課堂反饋提高預習質量。開始的時候,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會帶有任務觀點,比較膚淺,不著邊際,這時教師一定要加以鼓勵,并適時進行點撥,要把握學生思維火花閃現的瞬間,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久而久之,學生便具有善疑的能力,能提出較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如,我在教學《愛因斯坦與小女孩》時,讓學生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自主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然后讓學生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什么?請學生把反復讀書后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這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課文,請同學們找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開始提出的問題大多是哪個詞是什么意思等比較簡單的問題,還沒有展開思維,為此,我特意讓學生重點朗讀第三節,“……父親聽后興奮地說:‘孩子,你今天撞著了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他是愛因斯坦!’女孩直納悶:這個連衣服也穿不整齊的人,怎么能是最偉大的人呢?”學生很自然就提出了問題:“小女孩眼中連衣服也穿不整齊的人,為什么卻是父親心目中最偉大的人呢?”問題出來了,學生的思維就動起來了,我又讓他們結合課前查閱的關于愛因斯坦的資料,分組討論,合作學習,使他們很快明白了父親之所以認為愛因斯坦是最偉大的人,是從他取得的成就來說的,而小女孩只是單純地從兒童的眼光和標準,即是否有“風度”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偉大,更加突顯出愛因斯坦潛心科學,不拘生活小節的平凡。事實證明,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悟、去說,教師在一旁通過“點撥”,這樣可以升華學生的學習所得,學生的思維能夠得以開闊,能力得以發展。
三、尊重個性,放飛思維,暢所欲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教會學生說:“我不懂!”教會學生說:“我還有不同意見!”教會學生說:“我不贊成!”在教學古詩《所見》時,我讓學生想象《所見》所描繪的景象,續編后面發生的事情,一個學生說:“我覺得牧童最后抓到了蟬,非常高興地四處炫耀去了。”另一個學生說:“我覺得牧童沒有抓住蟬,因為他快抓到蟬時,黃牛‘哞’地叫了一聲,蟬就飛走了。”這是想象的表達,這是語言的創造。我掌聲鼓勵了這兩位學生,他們的年齡雖小,卻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尊重他們的獨特見解和體驗,從學生的回答中我收獲了滿滿的喜悅。同學們暢所欲言,思維廣度得以拓寬,個性得到了張揚,我想這將是每一個老師最欣慰的事。
課改是機遇,也是挑戰,但我深信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就一定會在迷茫中有所悟,使我們的教學越來越成功。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河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