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促使學生樂學、能學、會學,從而增強數學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呢?
一、激發童趣,誘導學生樂學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學習是否有興趣,是教學活動能否有效進行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學目標能否圓滿完成的根本保證。
1.正確運用教師的情感,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
教師要熱愛、關心、尊重學生,適時向學生流露自己的愛。例如課堂提問,學生回答正確流利的,投去贊賞的目光或點頭,學生會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與記憶;學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太好的,投去啟發期待的目光、鼓勵的目光或親切地撫摸,使他們消除緊張的心理,讓其繼續回答。如果教師在授課中再富有激情,那就會使學生感到一種愛的鼓舞、情感的交融和滿足感,從而迷戀教師,迷戀該學科的學習。
2.運用知識魅力,誘發學生學習樂趣,促進學生全過程參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緊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系,不斷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情境和機會引導學生去研究、發現、探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樂學。例如,在教學“一個數除以分數”時,這樣導入:“現在我們來做猜謎的游戲。”同學們聽了很高興,個個坐得端端正正高興地聽教師講述:“老師這里有一個盒子和一些乒乓球,不論同學們在盒子里放進幾個乒乓球,只要你拿出其中的幾個,并告訴我這幾個乒乓球占原來盒子里乒乓球個數的幾分之幾,我就能猜出你們在盒子里放了幾個乒乓球。不信,試試看。”結果,我一一準確地猜了出來。這時,大家驚奇了,這種從創設問題情境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做法,不但能使學生產生心理效應,而且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需要,喚起學生的內驅力。另外教師還要精心組織有吸引力的教學活動和評價,以激起學生生理愉悅,從而達到學生全過程參與的目的。
二、解決矛盾,鼓勵學生能學
1.設計好“果子”的高度
教師要深刻理會知識的結構體系及新知的生長點,另外,還要精心地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新知的盲點,力求把問題創設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既能與學生認識結構中某一舊知相聯系,又能保證學生‘跳起來’摘到”。設計的習題應思路巧妙,令人意想不到,思考容量大,使學生必須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這樣,一些聰明的孩子就會在解題過程中表現強烈的欲望,覺得別人還沒想出來,我就想出來了,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為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的習題,所以學習較差的學生也會積極參與思考、探究,并從其他同學的解題中受到啟發,發展智力。
2.豐富學生的感知
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具體形象的感性材料,化抽象為具體,增強感知效果。例如,在教學多邊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利用動片移動的轉化方法,邊演示邊指導學生,通過剪、移、拼把幾類不同的圖形拼成各種平行四邊形,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能在充分的感知下由直觀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和發展,從而使學生體驗到自己能學習好教學。
三、展示過程,引導學生會學
教學中以身示范,寓學法于教法之中,讓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逐步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
1.引導學生會學數學課本
引導學生學習數學課本,首先從整體入手。就是對所學教材內容有個初步、整體的了解,即對所學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重點、前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有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及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材中的重、難點,精心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問題,創設情境,形成動腦、動手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本,有目的地去探索知識形成的規律,主動獲取知識,其間教師可以在關鍵、重點處給予指點,再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究,從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展示教學過程,教給學生思維方法
在動手操作中,教給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方法,展示學習過程,促使學生主動探究新知。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一個文件上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我們能確信計算三角形面積公式一定是重要的嗎?很多人在校外的生活中用這個公式最多不超過一次。更重要的是獲得它的思想方法,就是通過分割一個表面成一個簡單的小塊,而且用一種不同的方法重新組成這個圖形來求它的面積值”。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應試教育是教師反復給出相當復雜的數據,要求學生利用這個公式進行繁瑣的計算,而素質教育除了要求學生會使用公式之外,重點應放在教給學生如何推導面積公式的思想方法上。因為面積公式并不是對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而展示、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過程和思想方法以及思維品質將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四、關注差異,促使每個學生成功
學生學習的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為了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能獲得不同類型的成功,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得到信息、思維互補外,在練習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設計有層次的練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收獲,這樣才能使學生得到有差異的發展。
要通過多種渠道減緩學生的認知坡度,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提高學生素質,注重知識與能力、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要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樂學、能學、會學,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每節課內成功地學習,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洋河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