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即人與人之間思想、情感的交流和溝通。交往能力是人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更是立足于社會的必備技能。所以,在紛雜的社會中,首先要學會交往。作為教育工作者,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應將孩子的交往能力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讓孩子積極、樂觀、和諧地與他人交往。那么,如何著手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呢?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給學生創造條件,促進學生交往
其實小學生天生好動、愛表現、樂于與他人交流,在我所任教的小學中,我曾調查過很多學生,絕大部分學生表現得特別積極,愛交朋友,只有兩名學生表示有沒有朋友無所謂。
我們班就有這樣一名叫徐亮亮的男同學。據了解,他們家三代單傳,從小就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而一旦離開父母來到外地,對于他來說一切都是陌生的,我曾經和他交流過,他竟冷淡地說:“不和別人玩,我自己也可以呀!”之后我和她的家長取得聯系。上課我就有意識地經常提問他,讓他多說話,特別是涉及小組活動時,我還讓他總結并且時常表揚他。下課后,我找一些學生主動與他交流、玩耍。畢竟是小孩子,不久他那種悶悶不樂的情緒就有所好轉了。他在日記中寫道:“真沒想到老師表揚了我。”“更讓我沒想到的是,那些同學會主動來找我玩,原來和他們一起玩耍是如此開心,如此快樂。”
二、對待人要真誠,學會與人溝通
其實做任何事都一樣,如果不用心去做很難成功。相反,如果真心實意地付出了,碰到點困難、挫折也就會想辦法解決、去克服了。與人交往也如此,如果能坦誠相待,用真心去與人溝通交流,相信別人也會同樣捧出一顆真誠的心,當彼此有了誤會遇到摩擦,相信也能想辦法化解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當相互了解了對方的脾氣、性格,也就自然找到了和諧相處的途徑、方法。
三、學會寬容,能與人同甘共苦
在與人交往中,難免會出現矛盾。這里就要做到寬容大度,要能容忍別人的缺點過失。如果凡事都斤斤計較、小肚雞腸,是不會交到任何知心朋友的。俗語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所以,要找到知心的朋友,要學會付出,就要適應并包容他的一切。朋友不順心時,適當做他的出氣筒,讓他發泄;朋友有困難了,主動伸出手相助,要與他同甘共苦。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榆縣興隆山鎮明德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