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不但能豐富學生的詞匯,培養學生的語感,還能開拓學生的思維,更能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一、激發朗讀興趣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華爾特·科勒斯涅克說,“興趣可以看成既是學習的原因,又是學習的結果。”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事,可以發揮智力潛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興趣的事情,則只能發揮智力潛能的20%左右。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小學生對新鮮事物較感興趣的心理,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二、培養朗讀習慣
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并不能將朗讀能力提高,還要有良好的朗讀習慣。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首先,要培養學生說正確普通話的習慣?!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評價的總要求”。讓每個學生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其次,要培養學生認真讀的好習慣。讀書不可漏字添字,不能讀錯字,不唱讀,不重復讀。要求學生把每個字看清楚,讀清楚,做到字字正確,句句響亮。再次,要培養學生以讀促思的好習慣。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安排學生自學課文。自學課文時要求學生思考一至兩個老師提出的問題,并鼓勵他們提出新的問題。
三、提高朗讀信心
兒童心理學表明:一定的情緒是提高人的活動效率的動力因素之一。小學生在教師的朗讀培養過程中,逐步產生某種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體驗,如開心、滿足等,會讓學生增加信心,激發繼續朗讀的欲望;反之,學生如經常產生消極情緒體驗,就會有畏懼心理而害怕讀書。因此,教師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應通過啟發性、激勵性的語言進行誘導、評價,使學生明確朗讀要求,提高朗讀的信心。
四、注重把握兩條線
1.范讀引路,點撥先行
朗讀教學是師生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師的示范朗讀,可以融情于聲,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用極富感情的語言感染學生,培養學生朗讀的鑒賞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循序漸進是教學的一般原則,朗讀教學也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逐步提高要求。如朗讀《小小的船》,教師在指導時要根據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規律,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考慮學生在各個年齡層上表達能力的差別,給予適當指導。
總之,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如果教師拿出足夠的愛心、耐心,并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合適的訓練方法,那么學生們的朗讀能力將會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康市唐江鎮平田片白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