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的創建,就是課堂上貫穿“自主學習—交流展示—達標檢測”這一教學模式。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饋,成為課堂的主人。“導學案”正是打造這種教學模式的有效載體。作為創建高效課堂的抓手,我學區各實驗校正在積極實踐。下面,結合我校近年在“導學案”編寫與應用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導案”與“學案”合二為一的問題
“導學案”是由教師編撰的,供師生課堂上共同去執行的藍本。“導案”預設教師行為,“學案”預設學生行為,不能圖省事將“兩案”匯成一份“學案”。比如,“導案”中預設“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目標解讀、教學反思、板書設計等就不宜讓學生看到。
二、“學案”設計的環節問題
一般環節包括“預習案”“交流案”“練習案”“檢測案”。根據科目不同、課型不同可適當增減。
“預習案”是為了實現課堂重心前移。我贊成前移到課前15~20分鐘(以一節課40分鐘為例),但很多教師將其前移到了課外,變成了前一天的家庭作業,學生在沒有監督與指導下完成,效果不好,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交流案”要凸顯“生生交流”來彰顯學生個性,展示其魅力,激發優等生,鼓勵后進生。既要考慮到學生與教材的互動,更要培養“生—生”交流的良性互動,以知識點為載體,展開思維大碰撞,讓學生知道解決同類問題的主要抓手和基本思路。貴在“兵教兵”,切忌將“交流”變成師生“問答”,變成集體“對答案”。
“練習案”是教師根據本課時“雙基”點設計的綜合實踐目標,旨在訓練學生對知識點的開放性解答,貴在“精”,貴在“變”。很多教師理解成了練習題,“練習案”變成了“作業案”。
“檢測案”務必要實現“當堂檢測”,要突出因材施教的思路,既要考慮到中下等學生的“雙基”檢測,更要凸顯“培優”思想。
三、“導學案”編寫“閉門造車”的問題
“導學案”的編寫,要克服個人對教材領悟的局限性,防止“閉門造車”。集體備課是解決上述弊端的最好辦法,可以“聯班”(平行班級教師集體備課)“聯校”(關聯學校網絡交流),實現資源共享,這樣就解決了“導學案”編寫的“本位主義”,使用時還要注意“共性”的“導學案”是否適合于“個性”的學生,避免“拿來主義”。
四、“導學案”在使用中出現的問題
“預習案”的使用表現為“先學”環節,本環節要有足夠的時間保證,避免“因為時間關系”,教師與學生搶時間;學習目標要明確,避免“了解”“經歷”“領悟”等目標動詞的模糊指令,使學生不知“深淺”;教師要針對具體的目標提供給學生多種自學方法指導,避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一貫到底,因為學生自主選擇的方法很有限,學生最缺的就是學法指導。
“交流案”的使用表現為“后教”環節,“后教”是學生在自學環節中出現了共性問題需要交流展示時的“兵教兵”,使學生積累“解決同類問題策略”的自我建構環節,教師要學會“導”,最忌包辦代替。既要避免“有問題就小組合作”的偽命題,還要注意該講的問題教師要講透。
“檢測案”的使用表現為“當堂訓練”環節,根據科目、內容特點而定,可以是當堂背誦,也可以是筆試,量要少而精,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檢測案”的題目最好事先出示給學生,讓學生不打“無把握之戰”。
總之,“導學案”的編寫與應用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導學案”的編寫體現著“教與學”的關系,以“學”定“導”,還是以“導”定“學”?“目標”問題化,“問題”習題化的辯證等,隨著我校“高效課堂改革”的不斷進步,“導學案”的編寫和使用會日趨完善。
注:本文系“農村小學導學案撰寫探微”課題成果,課題證號:BY【2011】G240。
(作者單位 甘肅省景泰縣草窩灘學區卡森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