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簡析
《認識分數》是學生在掌握了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新內容。從認識整數到認識分數是對數的概念的擴展,是學生在認識數的過程中一次質的飛躍。無論是意義上還是讀法與寫法上,分數與整數差異都很大。所以,教師應借助多媒體演示和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讓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意義,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產生的。
二、教學目標
(1)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對熟悉的事例和直觀圖形進行探討,使學生理解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
(2)掌握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會寫幾分之一的分數。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通過探索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平均分在分數中的作用,進行單位“1”滲透。
(2)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
四、教學準備
學生用紙、水彩筆、直尺,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推進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分過東西?分過什么樣的東西呢?
生:分過西瓜、蛋糕等。
師:今天,就利用同學們分東西的經驗來研究數學問題。老師這兒有四個蛋糕,要分給兩個小朋友,可以怎么分?還可以怎么分?(課件出示蛋糕圖)你認為哪種分法能讓這兩個小朋友都滿意?為什么?
教師明確:像這樣,每人分得同樣多,我們把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
誰來說說,怎樣分叫“平均分”?
師:如果把兩個蛋糕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幾個?
師:如果把一個蛋糕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幾個?
“半個”能用以前學過的整數1、2等數來表示嗎?那該用哪種數來表示呢?
教師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會遇到分得的結果不能用整數表示的情況,這就需要一種新的數——分數。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認識二分之一
(1)教師用一個圓來表示一個蛋糕,請學生仔細觀察:這個圓是怎么分的?(課件演示)平均分成幾份?
(2)把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一份就是這個圓的,那另一份呢?
也就是說,把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每份都是這個圓的。學生像教師這樣說一說,相互之間交流一下,說一說這個問題。
(3)如何表示出來呢?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這條橫線叫做“分數線”,然后在分數線的下面寫上2,這個“2”叫“分母”,最后在分數線的上面寫上1,我們把它叫做“分子”。
(4)剛才我們在圓上的表示方法,你能在其他圖形上也表示出來嗎?
①先拿出長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圓形紙片,任選一個。先折出它的線,然后在其中的一份上畫上斜線,最后在斜線上寫出。
②折圓的同學請舉手。你是怎樣折出圓的?為什么這樣對折?
誰折了等腰三角形?你是怎樣折的?
折長方形的學生請把長方形紙片舉起來。還有沒有其他的折法?為什么都可用來表示?
③紙片的形狀不同,為何畫線的部分都可用來表示?
(5)有一名學生也折出了幾個圖形,其他學生判斷正誤。(課件演示)
①通過前兩個小題你知道了什么?
②第三小題平均分了,為什么不對?
2.認識幾分之一
(1)要說紅色部分是圓的三分之一,必須要把這個圓怎樣分?(課件演示)
(2)那橙色部分呢?
(3)你還能想到些什么?
(4)誰能說一說表示什么?
(5)分子、分母各是幾?
(6)練習:(課件演示)
①前兩個小題分數的分母為什么都是5?
②后兩個分數的分母為什么不同?這三個分數的分子為什么都是1?
(7)像這樣分子都是1的分數我們稱之為“幾分之一”的分數。你還能舉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嗎?
3.分數的大小比較
(1)讓學生折一個自己喜歡的分數。下面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看哪一小組的學習效率高,先在組內比一比正方形紙片的大小。
(2)出示小組學習要求:
①折分數,畫斜線,寫分數。
②比一比分數的大小并說出理由。
(3)學生分組活動。
(4)小組學習成果匯報。
(5)練習:先按照分數涂上顏色,再比較分數的大小。(書上的“想想做做”第5題)
六、作業
(1)課后練習“想想做做”第6題。
(2)聯系生活實際,用分數說一句話。
七、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