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山東省提出實現高校化債120億元,對于一個人均財政支出還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來說,化債的錢從何而來?帶著這個疑問,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訪。
一年利息8個億
山東建筑大學是山東省省屬普通高校,2002年,學校以土地置換的方式,在駐濟高校中率先啟動了新校區建設。學校的副校長韓鋒告訴記者,和許多高校一樣,學校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記者從魯東大學、山東輕工業學院、濟南大學等多所高校了解到,各校貸款總額普遍在5億元到7億元之間,除了向銀行貸款,還有少部分是通過銀行向教職工借款,以及少部分拖欠的工程款。
“巨額的貸款,雖然支持了新校區建設,但對于當時的高校來說,可算得上是飲鴆止渴,每年少則四五千萬元,多則七八千萬元的利息,壓得高校喘不過氣來。”山東省財政廳教科文處副處長王宇軒說。
山東師范大學財務處處長陶務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08年學校債務最高時達8億元,一年銀行利息就接近5300萬元,一天利息就超過14萬元,說一天送出校門一輛小轎車都不為過。隨著貸款利率逐年上調,有的高校年還息達7000—8000萬元,占學校全年總收入的30%,加之短期貸款到期,甚至連利息都很難按時支付,財務糾紛也隨之增多。
2010年山東省教育廳25所高校貸款余額為127億元,按一年期貸款利率6.31%計算,一年的利息就達8億元。這種情形使學校的教學、科研受到嚴重影響。
120億從哪里來
2011年10月,山東省財政廳、教育廳對78所公辦高校化債規劃進行審核匯總,共鎖定2009年底全省高校銀行貸款199.3億元。
“高校債務的認定以2009年底人民銀行征信查詢信用報告中的銀行貸款余額為基礎,每年根據貸款減少情況,動態調整鎖債金額,一年一鎖。”王宇軒說,“按照經費隸屬關系,各級財政、教育部門負責核實、鎖定本級所屬高校債務。”
經過綜合考慮,最終山東省提出,到2012年底力爭化解120億元高校債務,120個億,錢從哪里來? 對此,山東省財政廳廳長于國安解釋了化債資金的來源渠道——
地方財政預算安排一塊。山東省財政在2011年將省屬本科高校、高職學校生均定額分別提高1200元、400元的基礎上,2012年繼續提高定額,由生均9500元提高到1.2萬元,并根據高校的負債率,在定額經費增量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歸還銀行貸款。各市財政也參照省里做法,增加對市屬高校的投入。
爭取中央財政獎勵一塊。中央財政對地方化解高校債務給予獎勵,獎勵資金最高可達地方財政預算安排高校化債資金的50%。
高校增收節支籌措一塊。高校是償還債務的主體,山東省財政將按化債成效對高校給予獎勵。通過增收節支、土地置換等措施,最大限度挖掘高校內部化債潛力。
來自山東省財政廳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2010年,54所省屬高校貸款余額為153.09億元,全年總收入為131.52億元,有一半的高校貸款余額超出其總收入。
于國安廳長表示,化債120億元,可使山東省高校債務負擔降低到合理水平,即高校負債率控制在60%以下。
為了實現負債率降至60%以下的目標,2011年和2012年,山東省財政安排資金,專項用于負債率超過100%的省屬高校歸還銀行貸款本金。綜合考慮高校負債率、在校生規模、化解債務努力程度等因素,確定每所學校的支持資金數額。對負債率超過60%的高校,省財政將從學生定額經費增量中安排不低于50%的資金用于歸還銀行貸款本金。對負債率較高的高校,進一步提高還款比例;對負債率低于60%或通過努力將負債率降到60%以下的省屬高校,再減少銀行貸款的,山東省財政依據貸款減少額按不低于40%的比例給予獎勵。
面對債務的抉擇
近年來,高校債務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2010年底,財政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關于減輕地方高校債務負擔化解高校 債務風險的意見》。按照《意見》,2010年—2012年,中央財政將在鎖定截至2009年底地方高校貸款余額的基礎上,根據地方財政通過一般預算安排的化債資金,綜合考慮各地高校化債工作努力程度、高校債務規模下降幅度以及擴招學生數等因素,采取專項資金獎勵的形式,對有效化解高校債務的省份給予支持。
不可否認,高校債務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它伴隨著我國高校大擴招而產生。然而,作為地方政府,既不能坐視不管,又不能大包大攬。山東是經濟大省,但不是經濟強省,財政沒有能力也不應該直接為高校債務買單。于是山東省提出“誰貸款、誰負責”,高校是化債的責任主體,高校主要領導是化債第一責任人。
根據相關的獎勵規定,山東省鼓勵高校通過土地置換化解債務,對置換土地的省屬高校,省財政依據高校土地置換收入用于化解債務的數額,按不低于10%的比例給予獎勵;鼓勵高校統籌各類資源主動化解債務,對省屬高校在財政安排的化債資金和土地置換收入之外,再統籌學生定額經費、學費、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經營收入等化解債務的,省財政依據貸款減少額,按不低于30%的比例給予獎勵,對負債率低于60%繼續化債的按40%給予獎勵。鼓勵債務重的高校積極化債,對負債率超過100%的省屬高校,只要態度積極、措施得力,省財政將綜合考慮負債率、在校生規模等因素,每年安排資金10億元幫助其盡早還清債務,以減輕高校還本付息壓力。
“以山師為例,山東省財政安排的化債專項資金這一項總和達到1.62億元,從2010年度到2011年度的化債獎勵一次性兌現,這筆資金加上山師在2011年通過各種渠道自籌資金8000萬元,到2011年底,貸款總額由年初的6.32億元降到3.9億元,節約銀行貸款利息1000余萬元。”陶務端告訴記者。
據悉,山東省高校化債獎勵資金實行“先獎勵后清算”。根據省屬高校和各市當年化債 計劃,省財政廳按獎補政策當年給予獎勵,次年據實清算。對超額完成的化債任務,按政策繼續給予獎勵;未完成的化債任務,相應扣回獎勵資金。對化債后銀行貸款又反彈的或者增加職工集資等其他債務的省屬高校和市,省財政將扣回獎勵資金。
另據了解,對省屬高校和市屬高校,山東省財政廳也分別制訂了具體的獎勵措施。
比如對省屬院校,建立了定額經費使用與高校負債率掛鉤機制、有利于高校減輕還本付息壓力的財政撥款機制、高校土地置換化債獎勵機制、高校統籌各類資源化債獎勵機制以及對控債、化債成效突出高校的追加獎勵機制。
對市屬院校,建立了市級財政增加撥款獎勵機制和市屬高校化債與上劃相結合的激勵機制。為鼓勵各市提高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增加市屬高校化債資金來源,省級財政以2009年為基數,對市級增加的本科高校撥款按60%給予獎勵。
“誰努力程度高,化債工作做得好,誰分得的‘蛋糕’就越大,獲得的獎勵就越多。”于國安廳長說。
新的債務還會出現嗎
“化完舊債,還會增新債嗎?”當記者在各高校和各地調查采訪,就這個問題問高校校長和一些地方官員時,他們都回答說不會。王宇軒總結理由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山東省高等教育已由外延擴張轉向內涵發展,不再搞大的基本建設項目;二是政府部門有一套審批和監控機制,對高校貸款控制很嚴;三是高校經過這些年的債務困擾,“吃一塹長一智”,對舉債搞建設,也變得比較理性。
據了解,為防止新債發生,山東省財政廳會同教育廳、人民銀行濟南分行、銀監局建立了銀行貸款審批制度和高校債務情況動態監控機制,將公辦普通高校所有銀行貸款納入審批范圍,規范高校貸款行為,嚴格控制新增貸款的產生,防止出現“舉新債,化舊債”現象。加強對高校銀行貸款以外其他債務的管理,嚴禁“化銀行貸款、增其他債務”。財政、教育部門與高校簽訂了化債目標責任書,將高校債務化解列入領導干部考核和離任審計內容,對違規增加各類債務的高校,減少招生計劃、停止受理院校升格及學位點建設申請。山東省發改委負責加強高校基本建設項目的審批管理,從嚴審批高校基本建設項目,嚴格控制高校建設標準。2012年底前,不再審批高校以銀行貸款作為資金來源的建設項目,對負債率未降至60%的高校原則上不再審批新的自籌基本建設項目。山東省審計廳強化對高校財務收支的審計監督,提高高校財務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督促高校按照中央和省有關要求,樹立勤儉節約和過緊日子的思想,從嚴控制人員經費和行政后勤支出,大力壓縮“三公經費”等管理費用,降低辦學成本。同時,強化高校財務管理,通過建立健全債務預警控制機制,保證高校資金運行安全有效。強化高校收支預算管理,大力壓縮非教學科研支出,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為確保化債資金專款專用,山東財政還建立了環環相扣、獎罰分明的資金管理機制,每一筆債務都置于嚴格的管理之中。所有財政化債資金均采取國庫直接支付的方式,由財政部門直接撥付到還貸銀行,減少中間環節,確保專款專用。在鎖定2009年底債務的基礎上,根據高校實際化債情況,每年動態調整鎖債金額,強化監督,確保獎勵不重不漏。同時,跟蹤管理獎勵資金,對化債后債務反彈的,扣回化債獎勵資金;嚴肅化債紀律,對虛報套取、擠占挪用化債獎勵資金的省屬高校和市,除不再給予化債獎補資金支持外,還要扣回省財政獎勵資金,并按《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嚴肅處理。
(作者供職于山東省財政廳,本文未經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