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八月中旬開始,信力建一直很忙,開學在即,學校里需要他打理的事情很多。他是民辦教育專家、信孚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長,如果以公辦的屬性進行界定,聽他談這些高校的債務問題,他是圈兒外人,但是只要和教育相關的話題,他幾乎無所不知,而且更多了一份從圈兒外往內看的敏銳。
《新理財》: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院校面對的是不同的生存法則,它們現在的生存狀態如何?
信力建:除了個別比較差的,近三、五年反倒不像開始的時候有的民辦高校因為債務破產。本來在體制內和體制外有一道坎,體制內就是公辦院校,招生可以先招,現在門檻外移,民辦院校成了二線,就好像進到了院子里,雖然排序還是一樣,但是進入指標范圍內,只要能夠招到生,基本上生活就不會有問題。
《新理財》:建設優質院校需要具備哪些外在條件?
信力建:現在部分人沒有搞清楚市場經濟的核心是什么,其實是競爭,優勝劣汰,現在公辦大學沒有競爭。
孩子們為什么課業重?是為了爭上大學的名額。對于一個正常的國家來講,幫助每個國民讀書是整個國家,尤其是教育部門的天職,但是我國的政策恰恰相反。招生辦事實上做的事情是在反招生。教育部應當由阻礙學生讀書變成促進學生讀書的一個部門,而不是用高考來限制學生讀書。這個問題搞清楚之后,就不難發現,現在沒有競爭,是賣方市場。
《新理財》:在建設優質院校過程中,財政應該如何發揮作用?
信力建:中國目前所建立的這套制度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國家財政應該面向所有老百姓。在西方國家,政府有權力收費是因為存在要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樣正當的理由,弱勢群體讀大學是免費的或者得到資助的。國家財政不應該通過學校發放,而是通過民政發放。國家不要面對學校,而要面對國民,這是很重要的核心。如果我們的財政能夠改變,每個學校面對的是公平的競爭,那這個時候很多好的學校就會脫穎而出。
財政撥款任何國家都應該是公共財政的終端消費品,是福利品不是生產品,這是一個定位問題。
《新理財》:您如何看待公辦院校債務問題?這個問題又該怎么解決?
信力建:原來的國企都試過了,由撥款改為貸款,最后都是一屁股爛賬就處理掉了。在西方,任何財政花銷經過議會討論和公開通過后才能出臺。我國這些高校為了多貸款,方式很簡單,市長、校長、行長一起吃個飯,事情就解決了。事實上,目前沒有什么方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要么趕緊轉型上市和資本合作。很多人認為哈佛、劍橋或者斯坦福是私人企業是種誤解,其實它們都是社會化的學校,不屬于任何一個人。
《新理財》:欠債的高校有可能實現自我化債嗎?
信力建:貸款是市場行為,要有能夠承擔這個債務的能力,本身公辦院校的收費和支出在理論上是不能有結余的。高校校長是計劃經濟體系下的官僚,讓他們去化債是荒誕的事情。他們沒有什么經營理念,欠缺教育理念和實踐。包括貸款,他們知道是國家的錢,在他手里過,就可能雁過拔毛,然后把學校做大、升級,等三、五年任期結束也就結束了,他們也仕途升遷,沒有百年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