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上篇文章提及的五種財政文化現象,本刊采訪了東部某省一位鄉鎮財政工作者王先生,就財政文化背后隱含的深層挑戰談談心里話。
《新理財》:“財政是匯水成江,聚沙成塔”,反映的是財政為國為民聚財。但是,非稅這一塊財政一般很難真正管起來,你們甘心嗎?
王先生:按正常比例標準來說,稅收占80%以上,非稅占20%以下,基本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非稅收入占得比重特別大,達到三四十,那肯定就有變稅的嫌疑了。
現在地方都在追求政績,把國有資產出租出售,歸為財政收入。并且,按道理土地拍賣的收入是應該單獨列入,作為政府基金預算的。但有的地方財政收入任務完不成,會把土地拍賣的收入作為一般預算收入列進去。
地方財政沒能力把非稅管起來,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這是強勢部門和政府領導的錢,而且現在還成了地方財政收入的調節器,我們基層財政人,也很無奈。
《新理財》:“財政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你作為鄉鎮財政人,體會應該最深——天天忙不過來,要比收農業稅時還忙。為什么政府財政轉為公共財政了,直接面向公共的基層財政人反而更忙了?
王先生:財政所的人員每天都非常辛苦,幾個人要面對全鄉鎮的幾十萬老百姓,每天都忙著發補貼審核資金。
近幾年,上面進行財政改革,改革一項就會增加一項工作,而且原來的工作還要繼續做。所以這就造成了人員人數不夠的現狀。
我個人覺得,這些新增的財政工作都是好事,應該增,反映了公共財政應有的公共服務職能。但是鄉鎮這一級還是政府財政的人才隊伍,而不是公共財政的人才隊伍。也就是說,沒有按照公共財政崗位職能配備對應的人員。上級財政系統可以沿用政府財政時期人力體系,鄉鎮還真不行。
《新理財》:“財政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但你們天天和錢打交道,不眼紅嗎?你們作為受托理財,就不為自己的個人理財動點“腦筋”?
王先生:其實“錢”對于我們就是數字,我們不像銀行,他經手的是現金,我們經手的是文件,上面下來是文件,撥出去的也是文件。并且管理非常嚴,監督也很嚴格。每筆錢的撥付都要經歷領導,局長,副局長,股長的簽字,蓋章,人行的審核,銀行的對賬。大概要7道關口。
前一陣子,江西鄱陽出了事,其實不是管理和監督的疏漏,也不是手續不齊全的問題。而是財政做假賬,銀行出假的對賬單,股長一邊買通了整個股室,一邊又把銀行的行長買通。他們串通起來,就把監督部門架空了。因此這僅是個案。
《新理財》:“財政是文以載道,厚以載德”,實際反映的是財政干部從統治者意義上的“官”或“財神爺”,到“公務員”或“公共服務者”的轉變。你在鄉鎮,怎么感受這種轉變帶來的落差?
王先生:不管公共財政還是傳統財政,最重要的就是趨向民生,支出向民生方面調整。因此,財政現在是發錢,是送服務,不像以前那樣向農民收稅費了,老百姓不再罵我們了,而是從內心里認我們了!我們雖然忙,但為政府為人民理財的人終于受到老百姓的歡迎,我們收獲了難得的職業尊嚴和成就感。
我覺得,財政可以說是政府權力到公共服務轉變的先鋒,我們鄉鎮財政人也率先轉變為“人民公仆”,這種轉變是天大的進步,存在的所謂落差只是技術上的和一時心理上的小落差。
《新理財》:“財政是風正帆懸,直濟滄海”,不僅表達了財政事業發展的渴望,也反映了鄉鎮財政人的待遇渴望。您有什么心里話要講?
王先生:財政的地位是“中間強,兩頭弱”的感覺。像縣市或省一級的財政,地位還可以的,而一下一上的兩頭就不行了。說實話,我們私下里常說的心里話??這些話你還是別寫了。
鄉鎮一級的財政所就更沒地位了,財政所的工作可謂最累,最忙。但待遇卻最差,最低。因此不滿情緒肯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