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教師逐漸重視學生的朗讀。課堂上,書聲瑯瑯不絕于耳,但筆者發現有些朗讀純屬無效,如何加強有效朗讀的指導呢?
一、不同層次朗讀的有效指導
初讀課文時,教師按正確、流利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悟讀、品讀課文時,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學到的朗讀技巧(重音、停頓、節奏、語調)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各學段朗讀要求和能力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教師據此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例如,人教版一年級的教材,教師對朗讀的要求做到正確、流利即可。
二、個性朗讀的有效指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感受抓住主要詞語有感情朗讀。例如,《第一場雪》中“嗬!好大的雪啊!”不同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朗讀技巧的處理也不盡相同。有的把“嗬”讀得短又重,好長時間沒有看到預示著豐收的美麗雪景,如今見到,讀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感受;有的把“嗬”讀得又輕又長,讀出看到這么美麗的雪景驚喜的感受;有的把“嗬”讀得又重又長,讀出驚喜即對雪景贊美的感覺。
三、教學中需加強朗讀的有效指導
1.教材中的重點需加強朗讀指導
如,《烏鴉喝水》一文中第二段烏鴉喝不著水和第四段它喝著水是全文的重點。第二段教學時,教師抓住“水不多、瓶口又小”重點詞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很容易就理解烏鴉為什么喝不著水,也體會出它喝不著水的著急心情。第四段教學時,再抓住“一個一個”和“漸漸”兩個詞語之間的聯系進行試驗,反復朗讀,學生也就理解水是怎么“漸漸升高”的和烏鴉的堅定信心。用朗讀的方法能幫助學生理解詞句,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指導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學生學習的難點需加強朗讀指導
如,《觀潮》一文中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景象對于多數小學生來說十分陌生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教師可用換詞法、對比法、修辭法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反復朗讀體味錢塘江大潮到來之時壯麗的景象。
3.解決問題的關鍵點需加強朗讀指導
如,《白楊》一文講述一位邊防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服從祖國需要,為建設邊疆作貢獻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邊疆的心愿。本文借物喻人的寫法,表達含蓄,含義深刻。重點詞句段的體會是教學的重難點,也是理解的關鍵點,在教學中采取“讀思議讀”的自主教學模式,抓住“火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都是渾黃一體。”“這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也不動搖。”“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三段話進行朗讀指導,使學生入境動情,真正在心中激起波瀾,進而理解父親的心。
4.教給學生的知識點需加強朗讀指導
如,《烏鴉喝水》一文在字詞方面要求學生理解“漸漸”一詞,教師抓住“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烏鴉酒喝著水了。”兩句中“一個一個地放”和“漸漸”,通過情境展現、指導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意會。
5.教書育人的教育點需加強朗讀指導
如,《大森林的主人》一文記敘了“我”和獵人克服各種困難,在大森林過夜的事,贊揚了獵人的智慧。啟發人們在困難面前要善于動腦,利用大自然的各種有利條件為自己服務,做大自然的主人。本文第一段寫事情的起因,交代了困境;第二段具體寫是怎么一個一個克服困難的;第三段通過對話點明中心。獵人的話啟發我們:只要肯動腦筋想辦法,對任何困難我們都能找到克服的辦法。教師指導學生聯系前文認真朗讀獵人的話,體味其中的道理。
6.描寫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內心活動的語句需加強朗讀指導
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抓住巴迪父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情,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父母親對他第一首詩的不同態度都是源于愛。
7.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需加強朗讀指導
如,《黃繼光》中“啊!黃繼光突然站起來了!在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站起來了!”這是黃繼光第二次站起來,這次站起來,說明黃繼光為了戰斗勝利,決定獻出自己的生命。文中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暴風雨一樣的子彈”描寫出當時戰爭的激烈性,襯托出黃繼光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8.細節描寫的語句需加強朗讀指導
如,《荔枝》中,母親吃荔枝這段話:“母親撲哧一聲笑了,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拖著一只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舍不得吞下……”寫得很細,突出了母親對荔枝的喜愛。母親剝得這么仔細,她是在享受吃荔枝的美好過程,也是在享受作者對她的愛。引導學生抓住這些描寫、敘述,進而融入文中,體味感受,動心動情。
四、有效朗讀指導必須做到“兩個實際”
從學生實際出發,便于因材施教。要熟知這個班級學生在朗讀中的分化表現,即多少人朗讀有困難;接著要摸清大多數學生對教材的哪些知識已經理解了,哪些還不理解,教材中哪些內容可能成為難點或疑點;還要摸清每個學生掌握了哪些朗讀方法和朗讀習慣。教學中教師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步驟和方法,這樣就可以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的“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從教材實際出發,便于因“教材”制宜。就是“吃透”自己所使用的教材,了解教材的特點,正確理解教材的實質和各項知識內容,并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與實際知識,使教師本體性知識、文化性知識與實際知識融會貫通。通過鉆研教材,熟練地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熟練地理解教材中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熟練地掌握教材的內部聯系。這樣,教師在課堂上就會游刃有余地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有效朗讀,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總之,教師聯系社會發展實際,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們認識、情感變化的歷程。
(作者單位 河南省新鄉市衛濱區勝利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