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難”一直是學生寫作心理的一大障礙,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從識字到寫作,從說到寫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飛躍,如何消除學生談“作文”色變、害怕“作文”的心理?如何讓他們用自己的筆來描繪這個精彩的世界?如何讓學生樂于寫、勤于寫自己的生活,寫自己最深、最真的感受?如何為中、高年級的習作打下扎實的基礎?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以下,根據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談談在低年級寫話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積累閱讀,培養語感能力
古人在這方面確實很有見地,像“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多寫文自工”等都指出了大量的閱讀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礎。
(一)注重積累
不斷的語言積累是獲得語感的基礎。
1.課內積累
教材的語言形質兼美,表達規范,意韻雋永,正是學生積累語言的極佳材料。
2.誦讀積累
引導孩子誦讀,像唐詩、宋詞等意韻優美、朗朗上口的經典,積累民族語言的精華。
(二)大量閱讀
語感就是對語言的一種直覺。語感不是天生的,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提高語感能力。
1.讓學生自由選擇讀物
兒童的一切需要是都從內心出發的,給學生以選擇讀物的自由,會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養成經常閱讀的習慣。
2.讓學生自由自主地閱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根據自身的閱讀需要和閱讀期望,以自身的生活體驗去感悟文本信息,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閱讀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總之,閱讀既是心靈感悟的過程,也是語感實踐的過程,我們要在平日里多鼓勵學生看書,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大量閱讀中提高語感能力。
二、堅持練筆,提高寫作能力
寫作能力從根本上講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技能。作為一種心智技能,寫作的能力必須通過大量的寫作實踐才能形成和提高。巴金曾說:“寫吧,只有寫,你才會寫。”
(一)借助插圖想象寫
蘇教版低年級教材每一篇課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圖。根據圖文并茂這一特點,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插圖,啟發學生繪聲繪色地敘事,或栩栩如生地狀景,或身臨其境地談感受,使學生的想象欲得以誘發。
(二)抓住句式摹仿寫
實踐證明,對文中人物的外貌、對話或物體的形態等進行描述,抓住句式特點進行模仿地說,對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作文水平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結合實踐創造寫
語文教學不止于小小的課堂,更不囿于學校,實踐是作文的基礎,讓學生親身嘗試,身臨其境,動手做一做、試一試,動口去說一說、議一議,動腦去想一想,然后再讓學生自由地寫,會使學生平添許多寫作趣味。這樣有序引導,學生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就這樣,從一年級下半學期開始,我就有意識地在思想上樹立提高學生寫話能力的觀念,深入挖掘教材,找出提高學生寫話能力的切入點,培養學生的寫話興趣,調動學生寫話的積極性,開拓學生的寫話思路,同時,創造各種機會幫助學生尋找寫話的題材,從一句話到幾句話,從幾句話到如今的一段話,學生中練筆人均40余篇,我驚喜地發現,教學中教師適時地“誘導”成了學生習作的鋪路石,學生的寫話能力逐漸提高了。
三、潑灑真情,盡顯生命風采
低年級學生學習習作和剛開始學走路的孩子一樣,時不時還要摔跤。他們不會寫出什么天花亂墜的文章來,他們的語言是稚嫩的,他們的結構經常是流水賬式的,他們的卷面一定是錯別字連篇的,他們的整篇文章往往是詞不達意、顛三倒四的。但是,當我們看到學走路的孩子搖搖晃晃朝前走的時候,總是禁不住發出會心的微笑。因此,我也試著像對待剛學步的孩子那樣,用鼓勵的、欣賞的、寬容的目光看待他們最初的作文。
一年級上學期時,在學生學完漢語拼音后,我就要求學生用拼音每天回家寫一句話,并準備一本寫話本,每次當拿到孩子們一句句糊里糊涂,有些甚至是難以讀通,老師只能從他們的表達中猜出其大概意思的句子時,我還是一句句耐心地批改著。我只堅信:寫話剛開始,只要孩子能寫就已經十分了不起了。在寫作中,不提具體要求,只要“對寫話有興趣,樂于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如果說有要求,只有一點,就是讓他們喜歡寫話。
到了一年級下學期,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以后,我試著讓學生模仿書中的句子把話寫得具體,寫得有趣,在老師的鼓勵下,漸漸地,學生的寫話變得生動起來了,甚至有時還能模仿課文的寫法進行創作,雖寥寥幾筆,卻極具童趣。如:
“香蕉穿著黃衣裳,躬著身子在走路。”
“草莓頭戴小綠帽,身上長滿黑點點。”
“小狗伸伸長舌頭,在我身邊汪汪叫,主人主人,我想吃骨頭。”
根據一、二年級學生語言心理的發展水平進行寫話教學,不必拘泥于篇章結構,無需苛求有無中心,只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忠實于自己的心靈,“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我手抒我情。”這樣的作文就是好作文。
讓“提前寫話”插上靈動的翅膀,穿越人類優秀文化,穿越市井百態生活,飛入學生心靈深處,翱翔吧。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橫林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