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始,學校制訂了《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實施方案》,在全校開展“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活動,圍繞學習活動中的坐、立、行、聽、說、讀、寫、課前準備、課后復習等方面,進行階段性的扎實訓練。怎樣和低年級的孩子打交道,能使他們很快地進入正常的學習軌道呢?我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方面逐漸摸索出一些小方法。
一、樹立標準,學習榜樣
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上課了,老師走進教室,在講臺上站了半天,他們可能視而不見,依然沉浸在說笑的情境中。于是,我就走到一個表現好的學生面前,說:“大家看這位同學坐得多好!誰能像他一樣坐得這么好?”馬上會有很多孩子安靜下來,然后,我會繼續找一個坐得好的小組,說:“哪個小組也能像他們這樣坐得很精神?”其他孩子看到了,也會立刻安靜下來。有了榜樣的帶頭作用,孩子們會紛紛效仿。借此機會,我趕緊領他們進入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中。這樣一個來回,看似平淡,實則在不經意間培養了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
二、兒歌規范,趣味當先
好動是小孩子的天性,所以要避免他們亂動,就要想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吸引他們參與到一個個課堂活動中。于是我就把抽象枯燥的說教改編成兒歌,從課前物品準備、上課、課中,到下課物品擺放等方面,我都把要求融入兒歌中。比如,上課前組織學生我就這樣說:
(師)一二三,坐坐好,(生)三二一,請安靜。
帶領學生空書的時候,我會說:
(師)請你跟我這樣做,(生)我就跟你這樣做。
每次寫字時,我就和學生對兒歌:
(師)頭正身直,(生)臂開足安,
(師)一寸一尺(生)一拳頭。
兒歌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形象生動,富有童趣,朗朗上口,易于接受。一節課中,有了兒歌的融入,緩解了學生的疲勞,調節了課堂氣氛,也增添了不少的趣味,潛移默化中規范了學生的行為。
三、鼓勵肯定,及時評價
對于孩子來說,習慣的培養就是在無數次的肯定中得到強化的。指導低年級的孩子學習,要及時肯定他們的做法,同時語言要簡練,說多了,他們也聽不明白,而且,要求孩子怎樣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都要說清楚,不要等到他們做錯了再去糾正,那樣會費很大的力氣。每做完一件事情,都要及時評價。因此,當我們用鼓勵肯定、及時評價牽動著學生的心時,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會在他們心底生根發芽。
四、家校聯系,形成合力
習慣是在教育過程中和個人的生活實踐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的,低年級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在學校里有老師的引領,一般都能按要求去做,可是回到家以后,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人監督,部分孩子就自我放松要求,作業做得草草了事。因此,光靠學校、老師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家長的密切配合。只有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每個孩子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者單位 山東省海陽經濟開發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