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前有師本對話,課中有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而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和自我的有效對話,是所有對話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對話過程中,學生自然是主體,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能有所忽視。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實施有效的互動對話?教師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結合一位老師執教的《去年的樹》一課,我談兩點體會。
一、民主平等—對話環境的創設者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圍中,學生的情智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對話環境中,學生才會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而對于這個對話環境的創設,教師責無旁貸。
在《去年的樹》的教學中,教師總是笑得那么燦爛,問得那么誠懇,說得那么親切。教師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都讓人如沐春風。整堂課,教師沒有一句權威式、命令式、要求式的話語,每句話都體現著對學生的尊重,體現著自己與學生的平等。
請聽:大家同意嗎?
請你把這段讀讀吧。
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能告訴我,你剛才為什么要這么做嗎?
……
教師總是毫不吝嗇真誠的肯定與贊賞。
讓我們一起來感受:
你很會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句子!
同學們的詞匯非常豐富!
你的體會真獨特!
為小鳥的一次跺腳,咱們鼓鼓掌吧!
……
教師就是這樣,用笑容溫暖著學生,用贊賞激勵著學生,用激情感染著學生,讓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對話環境中,一次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一次次享受到學習的快樂!也只有在這樣的對話環境中,學生才能對學習充滿熱情,才能自主地發揮潛能,才能富有個性地、創造性地學習!
二、潛心會文—對話深入的引領者
作者求之以知音,讀者求之以會意。文本的意義是在對文本的叩問、質疑、充實、延伸的過程中,在與作者的心靈溝通、交流、碰撞的過程中,由讀者自己生成的。這是對話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學生沒有真正走進文本,對話就會顯得蒼白無力,無病呻吟。對于文本,學生由于年齡、心理、經歷、環境等因素,理解起來自然稚嫩。這就需要教師采取各種教學方法和形式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批文入情。
《去年的樹》這篇課文語言直白淺顯、通俗易懂,但其蘊含的情感和思想卻感人至深、耐人尋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會蒼白膚淺,滯留于表面。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精心的預設,巧妙的引導,使課堂變成了學生潛心會文的過程,使簡單的文本在學生心中豐厚起來。
精彩回顧一:分角色朗讀
在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中的對話,然后指名評價。接著又鼓勵學生挑戰朗讀,又以采訪的形式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朗讀時想了些什么,感受到什么,想表達怎樣的情感等。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新課標也指出:“要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具有對文本的感知、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苯處熐擅畹貙⑦@兩種觀點和理念有機融合,讓學生來評價別人的朗讀,并挑戰朗讀,這能激起學生強烈的表現欲,使他們用心去體會角色的情感。因為有了教師巧妙的引導,學生讀出了理解,讀出了感受,讀出了情趣,讀出了個性(一名學生在朗讀時加以跺腳的動作,使自己的朗讀感情表達得更充沛);把文本演繹得如此豐富多彩,使課堂成為學生生命發展的活動場。在這個過程中,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提升了學生對文本的感知、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
精彩回顧二:語言實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苯虒W中教師總是不失時機地為學生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在學生了解到鳥兒千辛萬苦地尋找大樹卻一無所獲后,教師讓學生從“無論……都,即使……也,哪怕……也”三組關聯詞中選擇一組來想象并說出鳥兒當時的心理想法。這時的語言實踐,其實是在促使學生虛心涵詠,切己體察,從而深深體會到鳥兒尋找大樹信心之堅定,由此又能感悟到鳥兒對大樹的情深義重,感受到鳥兒“珍惜友情,信守承諾”的品質魅力。普普通通的三組關聯詞,由于教師適時精妙的運用,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效統一,比翼齊飛。
真正有效的對話互動,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心靈交流、碰撞、融合的一種美好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教師必須科學理性地認識自己的位置,扮演好民主平等對話環境的創設者,使學生潛心會文,讓對話深入的引領者等角色。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的互動對話從無效、低效走向有效、高效,從而提升對話品質,綻放生命的靈性。
(作者單位 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南平鎮南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