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趣味閱讀、輕閱讀是否一定有樂趣沒營養?
而嚴肅文學是否注定有營養而沒樂趣?
Gary Gutting在文中對這一問題做出探討。
夏天到了,人們也把閱讀搬到了海灘和吊床上去。在這個時節,很多人說自己讀的書都是“惡趣味閱讀”,這類書籍儼然已經成為文學里的一個重要類別,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ational Public Radio)專門開設了一檔叫做 “我的惡趣味”的常規節目,Arthur Krystal最近也在《紐約客》雜志撰文,題目為《輕松的寫手:沒有見不得人的惡趣味》。
在欣賞Krystal這篇極具洞察力的文章時,我認為我們所說的所謂“惡趣味閱讀” 是建立在兩個存在爭議的假設條件上:一,書(或者某些文學類別)客觀上有三六九等之分;二,所謂的“好書”一般讀起來都很無趣。在這兩個假設條件的共同作用下,我們就把書——正如Krystal的比喻——想做食物一般:有的食物 “對身體有好處”,而有的食物僅僅是 “味道好”。在這篇文章中我想探討探討這兩個假設條件究竟合不合理。
有些書真的從客觀上講優于其他書籍嗎?還是說文學喜好僅僅關乎主觀的品味?在我們這樣民主的社會里,很多人都采取一種相對的觀點:在品味上并沒有爭論的立足點,因為并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可以用來評判哪些書在客觀上質量上乘。我可能覺得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是探討時間和主觀性的上乘佳作,但是你可能覺得它就是一堆冗長的孤芳自賞和生澀堆砌,每個人都有各持己見的權利。根據這樣的邏輯,不就可以說每個人的意見都只是 “相對地” 正確嗎(即“對我來說正確”,“對你來說正確”)?
從原則上講,上述確實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但是我并不認為這里相對性的提出有多少實際的意義。實際上,即使是對相對性最積極的擁躉者,當他們談到具體例子的時候也會做出絕對性的評論。
當談到“嚴肅”文學和 “大眾”文學類別的相對價值時,我們經常拿出相對性的說辭來平息潛在的爭論。如果我與一個朋友比較起文學小說和驚悚、迷幻文學的價值爭論不休,為了平息爭執,我們可能就會說:“人各有所好,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喜好強加于人。”但在某個合我們的胃口的文學類別范疇之內,我們就會對作品做出毫不模糊的確定評價,比如David Mitchell勝于Jonathan Franzen,Raymond Chandler比Mickey Spillane強。當我們評價那些我們真正喜歡和在乎的書的時候,沒有幾個人是相對主義者。
我們比較同一文學類別里不同書籍所使用的標準(如復雜程度,洞察力,深度,真實性等)同樣也可以用于跨文學類別的比較,我猜想只是因為民主下的寬容精神才使得我們很少去這樣做。就像我之前說的,總體來說,“惡趣味閱讀”這個概念的背后隱含的假設條件是:一些文學作品質量上優于另外一些文學作品,但讀起來卻沒有后者有意思。
但怎樣才算 “有意思”呢?如同Krystal說的,有的時候 “有意思” 就是我們可以逃離現實的挫折煩惱,進入一個誘人的虛擬世界。但是簡·奧斯丁(Jane Austen)、托馬斯·曼(Thomas Mann)(甚至荷馬Homer和喬叟Chaucer)的作品帶人遠離日常煩瑣的能力毫不遜色于Ken Follett和John Grisham。
一個聽起來更合理的解釋是說,嚴肅文學沒有意思是因為它太艱澀難懂,讀者得費神去理清復雜的句子和復雜的情節線索、欣賞得了生僻的典故引用、還得了解艱深的哲學主旨。幾世紀前的文學可能僅僅因為對現代讀者來說陌生的句子表達和文化背景而產生閱讀困難,而年代較近的文學——以普魯斯特(Proust)、艾略特(George Elliot)和喬伊斯(James Joyce)等杰出的現代主義者為始——讀起來就像是要故意刁難讀者似的。
但為何我們會認為艱深的作品就是沒意思的作品呢?這里就突顯了我們對待體力活動和腦力活動截然不同的態度。跑馬拉松、爬山、高端競技網球或籃球都是非常吃力的活動,但是人們還是可以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同樣的道理為什么不能適用于閱讀《喧囂與騷動》(“The Sound and the Fury”)或者《微暗的火》(“Pale Fire”)呢?如果我覺得唯一有意思的閱讀就是讀些迷幻、驚悚或言情小說這一類的 “輕文學”,就如同一個人最喜歡的體育運動只有在小區里走來走去和坐在搖椅上晃蕩一樣。激烈的精神活動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樂趣源泉,其樂趣的強度和滿足感遠遠勝于“輕松閱讀”。
流行文學的粉絲們也明白這一個道理,因此他們強調他們的文學理應與文學經典受到同等的重視,這也就是為什么美國圖書館出版社(Library of America)和專業學術期刊上也出版或發表Raymond Chandler, Dashiell Hammett和H. P. Lovecraft的作品和相關研究。有的時候,對這些作品的關注并不適合,那些對他們的磅礴分析與其說是源自文本本身,不如說是在文本上妄架起一座空中樓閣。但是,不管一部作品屬于哪一個文學類別,其質量與價值的評判都最終取決于它是否能源源不斷地給予那些悉心挖掘其內涵的讀者日久常新的滿足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