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人人網等新媒體和社交工具的誕生和快速發展,正以浪潮般的沖擊改變著部分傳統門戶、資訊網站,關于如何打造下一代網絡媒體的命題已經迫在眉睫。
網絡媒體還是個孩子
前不久在北京有一場主題為“我們來說說下一代”的對話,馬化騰(騰訊公司CEO)和凱文·凱利(科技雜志《連線》的創始主編)用樂觀的語句來探討這個問題。談話到尾聲,馬化騰提出,如果我們放開腦子去想,未來的互聯網或者是世界會是什么樣的?凱文·凱利笑著回答道:“互聯網發展到現在才只是一個小寶寶,剛剛開始。過去20年,我們有了很多重要的發明和產品,但是還有更多的產品沒有開發,我們只是處在這樣一個進程的開始。”
凱文·凱利還暢想了20年之后互聯網的樣子,他認為到那時會充滿了各種數據流,數據流會在我們彼此的身體之間產生流動,就好像生活在云之中,人們本身也構成了云。而網頁、瀏覽器這種概念也將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
現在的我們無法清晰勾勒出20年后網絡媒體、門戶網站的模樣,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未來的它們一定比現在好很多。正如騰訊網總編輯陳菊紅在不久前召開的騰訊智慧峰會上說的:“我們回想一下計算機開始的那個樣子,回想一下臺式機曾經像寶貝一樣待在我們辦公桌上的日子。如果今天的網絡媒體還是一個小小的孩子的話,我們就有希望來共同期待它慢慢長大,一直到美麗的青年和壯年,我們一起來期待他的明天。”
社交網絡倒逼門戶模式
今年2月,美國ComScore發布了互聯網數據報告,一開頭就提到,Facebook將代表和引領著互聯網社交媒體,重新定義物理和數字意義上的溝通。在整個互聯網媒體市場里,其實活躍著各種各樣的媒體形態,除了社交網絡,近年受關注的手機應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各類網絡媒體在市場廣告上擁有著強勁的發展和份額。然而,身處互聯網市場當中的每一位當局者,卻也無法逃避社會化浪潮下的變革和殘酷。
從用戶網站的角度,又是如何來看這樣的變化呢?
“其實用戶在這些年有了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它也會倒逼傳統門戶去想想下一代會是什么樣。” 陳菊紅表示,當前的用戶對信息的需求還在發生著四個層面的改變:一個是便攜性的需求,主要由移動終端帶來的;第二是個性化需求;第三是社會分享的需求;第四是對于資訊的極致化體驗的需求。“看到消息去分享,這是自古以來從來沒有變過的。只是說你的方式有多便捷,渠道有多通暢,可能性有多大”。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前傳統門戶網站就不可避免地面臨三大挑戰:第一,傳統門戶在PC端已經相對成熟,但是在移動終端領域的把握能力卻不強;第二是傳統門戶并不真正懂用戶,對用戶的精細化了解不夠;第三是傳統門戶服務單一,廣告主個性化需求很難找到匹配的平臺。“正因為傳統門戶提供的是相對比較粗制的內容,是面向普通大眾的標準化的產品,所以在服務的效果上就必然相對比較單一。”陳菊紅強調說。
作為國內第一陣營的門戶網媒,騰訊也遭遇著這種成長的煩惱。“過去,騰訊在大事件報道中的崛起以及名牌欄目的樹立,已經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這些小的創新點正帶領騰訊走出這種困局以及同質化競爭,但我們覺得在面對整個社會化媒體大潮的時候還是遠遠不夠的。”陳菊紅坦言。
多平臺整合達到多終端的觸達
事實上,移動互聯網在美國的發展比中國情況更為猛烈。相關統計數據報告顯示,美國用戶在社交網站的平均停留時間為總時間的16.6%,而門戶網站則為16.7%,預計今年內前者將首次超越后者。
傳統門戶的衰落將是個緩慢的過程,由于門戶網站多年積累的用戶、經驗、產品,他們依舊擁有龐大的用戶群和天賦過人的管理者,這些都使它不會那么快地死去。但是如果現在不做準備的話,傳統門戶的商業價值、媒體價值都將急劇地貶值。
“當平臺不再是第一入口的時候,我們就該認識到我們的內容到了深度化運行的時候了。” 陳菊紅表示。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環境和用戶習慣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國內四大門戶紛紛構建基于自身優勢的下一代網媒,曾經高度同質化的門戶網媒開始在社會化媒體大潮下,開始差異化發展。
為了應對互聯網環境的快速變革,以及順應社會化時代用戶的需求,“下一代騰訊網將著力整合騰訊微博、騰訊視頻、騰訊網三大平臺。從三個維度出發,讓騰訊旗下三大平臺深度結合,釋放更大的能量,為用戶提供更有價值的內容,打造一個即時在線、以用戶為中心、個性化、專業化為特色的新一代網媒平臺。”
與此同時,這種媒體將會以用戶為中心,改變國內門戶網站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基于社交媒體的發展和碎片式個人訴求的深度挖掘,理解用戶的關注點,準確提供用戶需要的個性化內容。
此外,在大數據時代,基于用戶對專業化信息的需求,下一代網媒也將在深化內容專業性的基礎上,與合作伙伴構建更專業化的內容輸出機制。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騰訊網絡整個媒體(也就是騰訊網、騰訊視頻和騰訊微博為三大平臺的騰訊網媒),或許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出“下一代網絡媒體”的雛形——在多平臺的空間里達到多終端的觸達。借助平臺和規模優勢,未來門戶正朝著一個更縱深、更豐富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