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傳有草根生長的地方就蘊藏著黃金,而草根公益就代表著這樣一群“金子”般的人,他們優秀、有愛心、樂于奉獻,同時他們也簡單、低調。也許一棵草的力量微不足道,而天涯公益恰好為這些草根公益者們提供了一片適于生長的沃土,無數顆愛心在這里慢慢生根發芽,最終形成一片公益的芳草園。
讓一個人的夢想變成一群人的夢想
2010年7月,1個支教老師,10個貴州山里孩子,來自6個城市的35名愛心車主開始了一場愛心接力——孩子們從貴州跋涉4000里來到上海參觀了世博會。而這都起源于這位網名為“珠溪玉”的支教老師發的一個帖子。此前,剛結束支教的珠溪玉在天涯上發帖,希望能在離開前再為孩子們做點什么,卻沒想到真的“一帖百應”。
這就是天涯公益的力量,讓一個人的公益夢想變成了一群人的。
據天涯社區公益總監梁樹新介紹,在天涯公益的聚合頁里能看到很多正在進行的公益活動和公益推薦帖,此外還有公益同行、天涯互助、環保先鋒、天涯志愿者等相關論壇。
作為一個支持型社區平臺,天涯公益社區的活動以網友自發組織為主,官方發起組織為輔。“我們計劃今年邀請30至50家有公募資質基金會和草根NGO入駐,天涯將給他們贈送一年價值50萬的公益空間,并對他們的公益項目和機構進行宣傳和推廣”,梁樹新告訴網絡導報記者。由于廣州在今年5月1日率先放開了公募許可的范圍,草根NGO也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公募資格,中國將拉開公募時代的序幕。而這些草根NGO迫切需要通過像天涯這樣有影響力的網絡平臺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與公信力,以便開展項目推介和籌款。目前王克勤組織的“大愛清塵——塵肺農民工救助”、微基金“貴州山區午餐計劃”等公益項目已經通過天涯公益社區在持續開展勸募活動。
公益監管不可少 不讓愛心“傷不起”
據梁樹新介紹,天涯上的公益活動有90%以上都是網友自發組織的,官方發起的活動雖不多,但都是長期性且規模較大的項目。比如2011年3月開始,由微基金和天涯社區等共同推進的貴州山區午餐計劃。為保證公益活動的公開透明,微基金將財務信息精確到0.1元并公開發布在網上,贏得了網友們的信任和支持。
“原則上天涯公益社區目前只允許有公募資格的基金會或拿到公募許可證的草根NGO在平臺上籌款,但是也經常會有網友個人求助的案例。”梁樹新解釋,像人命關天的緊急事件,讓當事人直接找公募基金會的話效率很低,所以天涯公益也會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但是一定會保持有效監督。“在公募基金會介入后,我們會立即刪除接受捐款的個人賬戶,只保留公募機構的賬戶。在慈善環境惡化的大環境下,網友們的愛心尤其需要保護。我們絕不能讓虛假信息損害網友們的愛心,但也不能讓每一個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錯失救助機會。”梁樹新語氣堅定地表示。
草根微公益:星星之火可燎原
在總結天涯公益社區的特點時,梁樹新用了三個詞:草根公益、公民互助和微公益。“在天涯發起公益活動的多是個人或者草根NGO,善款捐助的平均額度也從幾塊到幾百塊不等,但聚沙成塔,萬涓成流,再細小的力量聚集起來,也能成為改變社會和傳遞溫暖的大愛心。”梁樹新介紹,近幾年,天涯上發生了非常多感動全社會的公益事件。從獲得200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徐本禹到2010年“感動網絡”的珠溪玉,我們見證了非常多致力鄉村教育的志愿者的感人故事;從2008年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玉樹地震再到西南大干旱,幾千萬天涯網友自覺行動,捐款捐物,奔赴災區,開出了一輛輛滿載網友愛心的“天涯愛心直通車”。此外,還有很多NGO長期活躍在天涯這個大平臺上,與天涯一起成長。“當然,也正因為大家都是草根,所以公民互助的性質也就凸顯出來。”說到這里,梁樹新語氣中充滿了欣慰與感動。“有困難,上天涯。因為這里有很多熱心網友會一起幫你想辦法。等你渡過了難關,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這樣就能將愛心傳遞下去。”“助人者,人人助之”,就是這個道理。
談到下一步的計劃,梁樹新表示,天涯公益社區目前正在大力推進一個關愛自閉癥兒童的系列公益活動,除了線上的話題討論和專家訪談,還計劃舉辦落地公益沙龍,此外還在籌劃制作一部以自閉癥兒童為主題的微電影,希望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喚起全社會對這個特殊群體的關愛和援助。此外,為了發動更多網友支持公益,營造良好的人人公益氛圍,梁樹新表示下一步將通過技術手段給參加過社區公益的網友ID加上一個天涯志愿者標識,并記錄網友的志愿時間及活動。盡可能發揮天涯意見領袖的號召力,將天涯公益的影響力延伸到其他網絡平臺及全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