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聲音,世界的回聲。在這里,再微小的心聲,也能讓更多的心一起共鳴?!彬v訊微博的這個宣傳口號,恰恰道出了微博的存在方式和意義。微博的興起,帶動了微寫作?!拔⑿≌f”、“微劇本”、“微詩歌”、“微散文”、“微影評”,各種文體,名目繁多。微寫作也成長為一種全民參與的寫作方式。在微博上發布新聞、抒發情緒、侃趣事、講笑話,140個字,方便快捷,但它所涵蓋的不僅是一段短短的文字,更是最原汁原味的生活靈感。其實,微寫作并不是在微博興起以后才出現的,在中國古代,類似于微博的文學樣式已經出現,并且對中國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所熟悉的唐詩、宋詞、元曲,其實都是微寫作的“前輩”,古代筆記、寓言、笑話,甚至群眾喜聞樂見的楹聯、謎語,都有微寫作的影子。盡管中國古代的微寫作體裁不同,但短小精悍、語言精粹、思想內涵深刻卻是這些作品的共同之處,這也對寫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妙在精微
我們曾讀過《核舟記》,講述的就是明朝的能工巧匠王叔遠雕刻的蘇東坡、黃庭堅等文人雅士在船上飲酒賦詩的微雕作品,精妙絕倫,栩栩如生。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微雕反映的就是在微小的木頭、核桃、玉石,甚至米粒上雕刻的藝術,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微”審美情趣。微雕藝術“藝在微”,愈是細微,功夫愈精,價值也愈高。我們也可以把微雕藝術的精髓比作古代微寫作,古人正是用這種精微的表達方法去體現涵義深長的人生哲理和生活韻味。
遠古時代已經距我們很遙遠,但是那些飄渺的歌聲還散落在典籍中,如滄海遺珠。《吳越春秋》中的《彈歌》描述了先民們從制作武器到打獵的全過程,“斷竹、續竹、飛土、逐失”,短短八個字,再現了刀耕火種時期艱苦的狩獵生活。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在這個故事的背后,還有一位女子一直等待著丈夫大禹的歸來,唱出了“候人兮猗!”的歌聲。這首《涂山氏女歌》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等待我所盼望的人啊。簡單四個字塑造出一位佇立山頭,翹首遠盼的多情女子等待良人歸來的形象。遠古先民們記敘事件、抒發情感多用簡短的句子,言簡意賅、詰屈聱牙,這是那個時期文字發展不成熟,詞匯語言還不夠豐富等原因造成的,但是這種含蓄精煉的表達方式,反而成為中國文學在敘事抒情方面的一個發展趨向。
中國文學發展到了后來,雖然有洋洋灑灑的漢大賦和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但是律詩、絕句、詞、元曲還是整個詩歌發展史的主題,簡短、精煉、含蓄也成為詩歌的主要創作特質?!澳钐斓刂朴?,獨愴然而涕下”,“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些雖短小但精妙的詞句,總能傳達出人類共有的、永恒的孤獨感和漂泊感,從而得以傳唱千古。
微中見趣
幽默并非現代人的專利,也是古人生活的調料,他們稱之為“詼諧”。人們將一些世情百態、社會現象加以夸張,寫成一個個笑話,借以反映出人性卑劣和社會中各種不良風氣,妙趣橫生,讓人忍俊不禁。這些笑話,文字短小精悍,也是古代微寫作的一個代表。三國時期邯鄲淳的《笑林》是中國第一部笑話集,后來又有了隋的《啟顏錄》,宋的《事林廣記》、《調虐編》、《拊掌錄》。尤其是在明清時期,笑話這門文學藝術形式發展尤為快速,且收集成冊。如:明《露書》、《笑府》、《廣笑府》、《古今笑譚》;清《笑林廣記》、《笑笑錄》等舉不勝舉。在這里,笑話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發揮著諷刺世情、反映世俗生活的作用,當然其中也不乏擺脫一般作品諷諫、寄情作用,單純只為了娛人、博君一笑的作品。
《笑林》中有很多諷人不知變通的: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還有諷人愚笨的:甲與乙斗爭,甲嚙下乙鼻。官吏欲斷之,甲稱乙自嚙落。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豈能就嚙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嚙之?!?/p>
這些作品中的人和事跟生活息息相關,內容活潑滑稽,是老百姓非常喜歡的藝術形式,也反映了古人的幽默與智慧。因此也被廣泛地應用于古代的戲曲、話本,甚至現代影視劇創作中。
微言寄情
微小說不同于微型小說。微小說指局限于140字之內的,適用于微博這個載體的小說創作形式。南朝宋時期劉義慶組織編纂的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可以說是現代微小說的濫觴?!妒勒f新語》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小說,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也常從中尋找素材。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重視內在智慧的時代,風度、言行作為內在智慧的外現成為眾人欣賞的對象。《世說新語》中講述魏晉名士對美的追求:“衛階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墻。玢先有贏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瑜?!蔽簳x時期很多男子也像女子一樣涂脂敷粉,對外在姿容非常重視。作者用夸張的手法,將衛玢的死歸于長得太美,時人爭相觀之,因此把他看死了。這恰恰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特殊的審美趣味,也使故事顯得更加新奇,富有趣味。
還有一則故事:鐘士季有才理,先不識嵇康。鐘要于時賢俊之士,俱往尋康??捣酱髽湎洛?,向子期為佐鼓排??祿P槌不輟,傍若無人,移時不交一言。鐘起去,康日:“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鐘會是當時司馬氏的寵臣,擺著浩大陣勢慕名來拜訪嵇康,嵇康卻專心打鐵,對其不理不睬。嵇康的傲慢態度,是由于他對鐘會為人的不齒,也體現出他獨立的人格和不屈于權貴的清高性格。
魏晉南北朝時代追求“神”、“意”,這不僅表現在對人的審美上,在語言藝術中也追求言不盡意的效果。作者以空靈的胸襟、玄學的眼光去體會、觀察、把握魏晉時代獨特的美,通過阮籍窮途之哭,劉伶放誕醉酒這些故事,反映士人對現實的失望,進而轉向對內心的自省和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反映一個時代集體的任誕與風華,寄托作者深深的向往。
微言大義
“微散文”是人們在微博上發表的一些生活感悟、新聞評論,這種個人“語錄式”的文字,不乏優美雋永之作,也別有一番風味。近年來,不光微博,在《讀者》、《意林》等各種雜志上也開始收錄一些名人或網絡個人語錄,語言犀利、思想睿智,成為一個特色欄目。提到“語錄體”,我們很自然會想到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闡述儒家學派“仁”、“禮”、“中庸”的思想?!墩撜Z》對話簡短,語言凝練,無論是“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吾師”這樣的名言警句,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的禮教工具,幾千年來不斷被解讀,甚至成為科舉選拔官員必考書目,對中國政治、文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故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語錄體具有親切、警策、精辟的特點,往往體現微言大義的特質。它不僅可以表達一個人哲思或學術的精華,也可分享修身養性的心得感悟。明清時代,如《菜根譚》、《小窗自紀》這些語錄體散文顯示出了與縱橫捭闔的春秋戰國時期不同的風格,多表現生活智慧、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之道。
《菜根譚》中寫道:“養弟子如養閨女,最要嚴出入,謹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凈田中下一不凈的種子,便終身難植嘉苗矣?!弊髡邔⒔痰茏颖茸髁损B女兒,要嚴加管教,不能接近惡人,否則就像一顆不好的種子,終難茁壯成長??梢娮髡呱畹灭B女兒和教徒弟精髓,將兩者融會貫通,把本來嚴肅的教學之道跟充滿生活氣息的深閨教育女兒類比,引以自然界的植物生長相喻,比喻生動可愛,清新自然。
《小窗自紀》則更多的閑散之筆:“為園栽植之繁,非徒侈觀,實備供具。如花可聚褥,葉可學書,竹可掛衣,茅可為藉。效用自真,頗領佳趣。至于裁菱荷以為農,將薜荔以成服,紉蘭為佩,拾籜為冠,檢竹刻詩,倚杉完局,松花當飯,桃實充漿,猶見逸士之取裁,更得草木之知己?!蹦阏f我耕種栽植或為俗事,或為褻玩,其實你是不懂我的以草木為書、為衣、為食的高雅逸趣。這種自我剖白式的表達在明清這種筆記體散文中屢見不鮮,也體現出明人士大夫從國家大事轉向生活瑣事,籬笆Ⅲ園。這種微視角正體現出時代特征給生活帶來的恬靜與安逸。其實,明清人的語錄體散文多來自閑庭信步下的信手拈來,并非拈斷數莖須得來的精心之作,所以,作者寫得自然有趣,讀者讀得輕松愜意。
從春秋戰國時代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豪情,到明清時期閑適安逸的人生感悟,我們可以看到語錄體散文也體現著時代的特征,承載著它自己的文化責任。北大張頤武教授曾經提過他年輕時代收集了一批語錄體書籍,近來挑選了一些佳句發到微博上,居然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這正是古代微寫作與現代微博文化相銜接的一個例子。
微博作為一種媒體形式,其優勢在于能給用戶極大的參與空間,滿足了用戶“被人發現”和“受到崇拜”的心理感受需求。微寫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這樣的心理需求上建立起來的。而中國古代的微寫作雖然有《論語》這樣的經典著作,但更多的還是一種怡情寫作,擺脫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功利性。中國古代的微寫作自由度很高,不重辭章華美,不講篇章結構,不講篇與篇之間,甚至不講段與段之間時間及內容上的必然聯系,因此,呈現出言簡義豐、自然親切和趣味性強的特點。所以說,雖然古代微寫作雖然與今天的微博創作在受眾、形成原因、傳播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它們在形式和文化內涵上還是有相通之處。